原来朝珠是清朝信奉佛教在官服上的体现,都有哪些佩戴要求?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的冠服制度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独有的光辉。其中,官员的朝珠配饰,更是这一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朝珠,是清代皇族、高级官员及命妇在朝服或吉服间佩戴的一种串珠,宛如一条流动的风景线,挂于颈脖间,垂于胸前。它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官员等级差别的鲜明标志。《清会典》记载,只有皇室成员、文官四品、武官五品、内务府六品主侍以及主持礼制的官员,还有五品官以上命妇等方能佩戴,这是专属于他们的荣耀与尊严。
朝珠,源于佛教信仰在官服上的体现。在清朝统治者的信仰中,萨满教和佛教并存。朝珠的形制与佛珠相似,每一颗珠子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由珠体“身子”、佛头、记念、背云、大坠和坠角六个部分组成。其中,珠体“身子”由108颗主珠组成,四颗稍大的分珠将主珠分为四节,每节27颗,寓意深远。
朝珠作为清代官员品级的标志之一,其制作和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朝珠的质地多样,包括东珠(珍珠)、珊瑚、翡翠、玛瑙等,材质质感、色泽和珍稀程度决定了其品质。例如,东珠只有皇后和皇佩才能佩戴。不同场合需要佩戴的朝珠也各不相同,皇帝在穿朝服、祭圜丘、祭方泽等不同场合都会佩戴不同材质的朝珠。
更为独特的是,清代官员的朝珠是需要自行购置的,这也与官员的俸禄息息相关,使得朝珠的佩戴更为直观地展现了官员的品级高低。也有例外,清朝统治者会在特定情况下奖赏有功者朝珠。朝珠的佩戴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专制主义皇权统治下森严等级制度的体现。
它承载着历史的信息,承载着文化的内涵,承载着信仰的力量。每一件朝珠都是历史的见证,都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它们如同一部历史的百科全书,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