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位素餐 揭中国史上最著名六名庸官
历史上的官场,也曾出现一些昏庸的官员,他们虽然身处高位,却无所建树,只知尸位素餐。这些庸官的故事,令人反思。
首先是被称为“伴食宰相”的卢怀慎。他在开元元年担任宰相,虽然清正廉洁,不搜刮钱财,却是一个政务上的“无为”官员。他推让事务给同殿为相的姚崇,自己则概不问事,被讥笑为“陪吃宰相”。这样的伴食宰相,居然在宰相位上持续了三年。
还有一个叫苏味道的宰相,他处理政务时善于向皇上陈奏,才华横溢,能力出众。他出任宰相数年,却不能在朝廷政务上有所建树,只是一味阿谀奉承,圆滑于君臣之间。他常对人说:“做官处理事情,不要那么坚定地表示自己的意见。”因此被世人称为“模棱宰相”。
还有一些官员更是唯命是从。比如北时的王皀,他居相位16年,政务上无所建树,遇到朝廷大事也不动脑筋,只起个上情下达的作用。他事事依圣旨而行,成为唯命是从的高官。而北宋的某位宰相更是行为放荡,不理政事,只顾享乐。他擅长踢球、写荤段子、交际,但由于会搞人际关系,他官运亨通,进步飞快。成为朝廷重臣后,却不干正事,专门研究关系学。在北宋末年“靖康之难”时,他成了投降派奸臣之首,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为了治理这些庸官,各朝代也做了很多努力。从唐朝的扣工资到明朝的“考成法”,各朝都在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治庸”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除了抓考勤等表面现象外更需要从制度和文化层面进行深入改革和。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官员的素质和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人民。
总的来说历史上这些昏庸的官员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在治理国家时必须注重选拔和任用有才干、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官员同时也要不断完善制度和监督机制防止庸官的出现从而确保国家的繁荣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