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流传的春宫画为什么在清代开始消亡了?
春宫图,是一种以男女交合为主题的绘画,又被称作秘戏图、春宫画,日本则称之为“春画”。这一艺术形式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起源可追溯到《汉书》中记载的男女裸交合画。
自某个时期以后,春宫画逐渐变得特别流行,其中的名画家当属唐寅。这种绘画形式后来逐渐走向消亡,引发了人们的好奇。
晚明时期,春宫画册在社会中极为流行,品种繁多,风格各异。其中,以五色套印的木版春宫画册最为精美。这类画册的装裱极为讲究,以二十四幅的册页居多。每幅画面之外,都配有的诗词。例如,《秘戏图考》中记载的八种画册,它们在明代的后期八十年间产生,并在天间的二三十年间达到高峰。这些画册的画面纯以线描绘制,气韵生动,清新脱俗。它们分别采用红黄绿蓝黑五色套印,色彩搭配恰到好处,给人一种明洁流畅的感觉。
这些春宫画不仅在皇宫贵族、官僚豪绅之家流行,更在民间坊肆中广受欢迎。这是明代春宫画与前朝的不同之处。到了清代,虽然坊间也刊行过大量春宫画册,但艺术水准与明代相比显得较为粗糙。这种差异与士人的参与度以及画家对性行为的认识和态度密切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在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国家为了纠正社会风气,颁布法令禁止制作和销售春宫画。康熙皇帝要求众臣讨论并实施具体的禁止办法。其中具体规定包括:禁止坊肆市卖小说淫词;如仍制造刻印者将受到严厉处罚;该管官如不行查出,也将受到相应的惩罚。曾经流行的春宫画逐渐走向消亡。
这一法令的颁布与实施,无疑对春宫画的传播和制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观念的转变,春宫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艺术形式,春宫画在其存在的时间里,无疑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艺术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