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十五年不被重用?刘备托孤实是被逼无奈
自古以来,君臣关系的典范中,蜀汉的刘备与诸葛亮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尤其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渲染下,他们被塑造成了一位英明的君主与一位忠诚至死的臣子,共同开创了蜀汉的辉煌大业。那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千古名句,更是成为了他们之间深厚信任的见证。
历史真相往往与传说有所出入。诸葛亮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并未得到刘备的重用。刘备在临终前确实留下了八字真言托孤于诸葛亮,但这一举动更多的是出于无奈。
我们知道,诸葛亮曾出使东吴,为联合两国发挥了关键作用。那时候的刘备确实重用了他。但之后,诸葛亮的身影似乎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夺取益州、进攻汉中,这些重大决策的背后,更多的是庞统和法正在为刘备出谋划策。他们才是刘备真正的左膀右臂。
究其原因,在于刘备与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产生了分歧。诸葛亮是个有着远大理想的政治家,他致力于实现王业,不甘于蜀汉偏安一隅。而刘备虽初有志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忘记了初心。尤其赤壁之战后,他成为了最大的赢家,眼中只剩了利益,没有了理想。这种分歧让诸葛亮的政治影响力逐渐减弱。此外当时蜀汉政权内外交困,庞统、法正等资历深厚的人已经不在世,仅存的将领也并不能完全担当重任。在这种情况下,刘备托孤于诸葛亮也是被逼无奈之举。诸葛亮能够稳定局势,继续辅佐蜀汉政权,使得蜀汉得以延续。而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更是对刘备信任的最好回应。虽然他们之间存在政治分歧,但刘备从未怀疑过诸葛亮的忠诚。而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诸葛亮的忠诚和才华使他成为了后世永远的楷模。总之这段君臣关系虽然历经波折但最终成就了一段传世佳话成为了历史中的一段佳话值得人们深思与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