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他们的一日三餐如何解决的?
早在古代,商业船队已经遍布东南亚的每一个角落。在宋朝的繁华港口,停泊着来自各地的船只,它们来自大食(今沙特阿拉伯麦地那一带)、大秦(东罗马帝国)、波斯(今伊朗法尔斯一带)、白达(今伊拉克巴格达)、麻嘉(今沙特阿拉伯麦加)、伊禄(今伊拉克)、故临(今印度一带)、细兰(今斯里兰卡)、中理(今索马里)、遏根陀国(今埃及亚历山大港)、斯伽里野(今意大利西西里)、木兰皮(今伊比利亚半岛南部的摩尔人穆拉比特王朝)等各国。这些船只不仅带来了各自的特色商品,也架起了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提到郑和下西洋,我们不只是想象他带领船队盲目地驶向太平洋。他沿着已知的陆地路线,拜访沿途的诸多国家。对于友好的国家,他会赠送丝绸等物品,进行友好的贸易往来;而对于那些不听从指挥的小国家,郑和果断采取行动,以实力让他们信服。在漫长的航海旅程中,郑和的船队面临着食物保存的问题。幸运的是,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腌制、烟熏、晒干、果脯、糖渍、火焙等多种防腐技术,确保了食物的长期保存。除了这些储存手段,船员们还携带了盐、酱、茶、酒和淡水等不易变质的物品。尽管船队人员众多,运输能力有限,但由于这些措施的实施,食物的长期供应得以保证。这些都只是补充手段,靠岸时的补给才是最关键的。
古代航海主要是近海航行,很少像现代那样穿越大洋中心。这不仅是为了安全,也是为了补给的方便。郑和下西洋时走的航线大多是几百年来航行的传统路线。在东亚、东南亚以及印度洋沿线有许多成熟的港口作为补给点,如满刺加、苏门答刺等。舰队靠岸后,会进行充分的休整和补给,确保接下来的航程万无一失。这样的航行方式展现了古代航海的智慧和对环境的尊重,同时也突显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成就和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