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缉令上的画像和本人完全不一样?是怎么抓到逃犯的?
在古代影视剧中,我们常常看到抓捕罪犯的场景,无论是城门口贴的告示还是手持的通缉令,上面往往都会画上罪犯的肖像。古代并没有像现代这样先进的技术来准确描绘罪犯的外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通过通缉令顺利抓捕罪犯的呢?
古代的通缉令上,除了罪犯的姓名和性别,通常还会有一幅肖像画。虽然这些画像往往与罪犯本人有很大的差异,但它们仍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通缉令是向公众传达关于罪犯的信息,相当于罪犯的身份证明。
在很多情况下,画师并没有见过罪犯本人,他们通常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来绘制画像。这样的画像往往存在误差,甚至有时会导致抓错人。例如,蒙古军队为了抓捕文天祥,让画师根据描述画了文天祥的画像,结果误抓了名叫林附祖的人。还有一个叫吴皋的罪犯,因为通缉令上的画像非常不像他,他找到画师要求重画。
尽管画像可能存在误差,但通缉令仍然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通缉令上的信息,如罪犯的姓名、性别、籍贯等,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当人们得知这些信息后,捕快们就可以随意盘查可疑人物。一旦发现在客栈等地方有陌生的影子,客栈的管理人员就会告知捕快。
古代很多朝代实行连坐法,这一制度起源于商鞅时期,并被后世沿用。当一个外地人来到一个村庄常驻时,他的身份和行为很快就会被周围的人讨论并报告给官府。这也是海捕文书和通缉令发挥作用的机制之一。而且,悬赏也是通缉令和文书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人为了高额赏金而提供犯人的藏身之处,这种方法至今仍然非常有效。
虽然古代通缉令上的画像可能存在误差,但人们仍然能够通过通缉令上的其他信息来顺利抓捕罪犯。通过传达罪犯的身份证明和悬赏信息,通缉令能够激发公众的参与和积极性,从而帮助捕快们找到并逮捕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