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是如何命名的
一、台风命名规则
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区域,台风的命名遵循一套由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制定的规则。该规则涉及14个成员,包括中国、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家及地区,每个成员提供10个具有亚洲文化特色的名字,形成一个包含140个名称的列表。
这些名称充分反映了各成员国的文化特色。例如,中国常常选择与其神话相关的名称,如“悟空”、“电母”;日本则偏好使用星座名称,如“摩羯”;马来西亚倾向于使用动植物或水果的名称,比如代表红毛丹的“普拉桑”;而密克罗尼西亚则采用本土语言词汇,如表示风暴之神的“艾云尼”。
二、台风命名流程
当热带气旋达到热带风暴强度(中心风力≥8级)时,日本气象厅会根据列表为其赋予一个名称和四位编号。例如,“2401”就表示这是2024年的第1号台风。
台风的中文译名由中国气象局与香港、澳门气象部门共同协商确定,以确保名称符合中文语言习惯。
三、除名机制
如果某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灾害,受影响的国家/地区可以提出申请,要求将其从命名列表中永久移除,这就是所谓的“除名”。当名称被移除后,原提供该名称的国家或地区必须补充一个新名称来填补空缺。新名称必须继续符合原有的文化风格。例如,因为“海燕”在菲律宾造成了严重伤亡,所以被除名,后来由中国补充了“白鹿”作为替代名称。
四、历史演变
台风的命名系统经历了历史的演变。早期,澳大利亚曾以政治人物的名字来命名台风,后来改为只使用女性名字;到了1979年,开始加入男性名字。这样的命名方式缺乏统一性和国际协作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世界气象组织于1997年在香港召开的会议确立了现行的命名规则。这一规则在2000年正式实施,以亚洲风格的名称命名台风,使得台风命名更具文化辨识度,并方便了国际间的协作和灾害预警。这个系统不仅使得台风的追踪和预警更加便捷,而且也体现了亚洲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