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期,国家陷入分裂,各地政权纷纷独立,战乱频繁。在这乱世之中,也有过短暂的统一,这一成就得益于成功的北伐行动。
其中,刘裕所策划的北伐,特别是北伐之战,堪称东晋历史上最成功的北伐,其影响深远。尽管他的行动可能带有个人或集团的私利,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其历史作用进行客观的评价。
司马光在描述刘裕北伐成功后匆忙东归,再次失去关中的情景时,不禁感叹。他引用了荀子的名言“兼并易能也,坚凝之难。”来表达对百年之功、千里之土的得失无常的遗憾。王夫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长安失守的真正原因。他认为刘裕虽然灭姚秦并欲留长安以经略西北,但最终未能坚守,中原最终沦陷。尽管有人指责刘裕急于篡位而忽视了北伐的重要性,但王夫之仍肯定了他的北伐并非只是为了逼主攘夺,而是真心想要收复中原。他对刘裕的评价与曹操相提并论,突显了刘裕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吕思勉则从另一个角度对刘裕的北伐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刘裕急于篡位的说法只是史家的附会。从局势来看,即使无关、洛邑的战绩,刘裕也有足够的势力篡位。他之所以多伐秦一举,并不仅仅是出于私计。同时他也指出长安失陷的关键在于王修之死而非兵力不足。刘裕面临的困境是复杂的,他受限于东晋的实力以及北魏的牵制,无法坚守长安并统一北方。他的成功只是南北统一进程中的一支插曲,但正是这支插曲推动了历史车轮的前进。
刘裕的北伐后秦的成功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进步。虽然关中的得失反映了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刘裕的努力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发展。从更大的视角看,这一历史事件是魏晋南北朝走向隋唐统一的重要一步,为后续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