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为什么要推行贱民脱籍

历史文化 2025-01-18 18:19www.kangaizheng.com历史人物

雍正刚继位不久,在应对完康熙后事的繁忙之中,就遭遇了一件重大的政事。监察御史年熙呈上的奏折,请求废除山西和陕西乐户的贱籍制度。此事迅速引发了雍正的重视,并揭开了帝国范围内最大规模的“贱民脱籍”运动的序幕。

究竟何为“贱民”?这些被称为乐民的群体,源自明朝永乐年间的一段悲惨历史。那时,一些曾拥护建文帝的官员在朱棣胜利后遭受残酷打击,妻女被罚入教坊司,沦为官妓,世世代代都困于此等卑贱的境遇。这些乐户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身世如此悲惨,却长期被社会所忽视和歧视。雍正阅览奏折后深感痛切,对年熙的提议表示高度认同。他命令礼部着手处理此事,并得到了大臣们的一致支持。

雍正果断下令废除乐户的贱籍制度,允许他们脱离乐籍,转行从事其他行业。《永宪录》记载,雍正首先针对国都教坊司的乐户采取行动,宽免他们的户籍,让他们从良。他选派精通音乐的人士,充任教坊司乐工,专门负责吹奏。这一举措使得原本注定一生为贱的乐户得以彻底改变命运。雍正对此事持之以恒,七年之后,他甚至将教司坊改制为和声署,由内务府负责管理。

不仅如此,雍正还亲自扩大“贱民”的范围。在雍正五年,他关注到了安徽宁国府的“世仆”问题,并提出将他们开豁为良。这一决策瞬间改变了许多“世仆”的命运,使他们得以摆脱终身的污点,成为编户为民,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在雍正的推动下,数十万清朝“贱民”得以重获新生。在这一时期,雍正迅速解决了数百年来存在的问题。他坚信这是一项前朝的弊政,急需根除。他的做法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好评,曾经的“贱民”们在得知他的决策后无不感激涕零。鄂尔泰在奏折中称赞雍正:“使尧天舜日之中,无一物不被其泽。”

尽管雍正对此项工作非常用力,但在乾隆时期,这一问题出现了反弹。乾隆进一步加大了对脱籍的限制,甚至不允许脱籍的贱民参加科举考试。虽然有一部分贱民成功改业从良,但大多数依然固守着旧有的身份。直到道光时期,这一问题才得到相对完整的解决。即使如此,后续的反弹和斗争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如安徽的某些贱民在获得开豁为良后,仍然受到绅衿的压制和剥削。这表明雍正的一纸号令并不能真正彻底地拯救所有贱民,他们的彻底解放需要更广泛的社会变革和努力。

雍正的决策和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贱民的地位和命运,但由于多种原因的限制和反弹,这一改变并不彻底。这背后反映的历史真相是复杂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