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中每个兵马俑都有自己的颜色
四十多年前,中国的考古学家们带着铲子、刷子和棉签,小心翼翼地挖掘出黄土下的秘密,这一次的发掘,再次让陕西临潼的一支神秘地下军队震惊世界。
这一切始于1979年10月5日,秦始皇陵被发现于陕西临潼的李山北麓,渭河沿岸。毗邻此处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则是举世瞩目之地。当显赫的秦帝国再次展露出冰山一角时,世界被兵马俑的魅力所吸引:五光十色的军队仍在保卫着伟大的秦帝国。这些朱红、紫红、粉红等五彩斑斓的色彩似乎在讲述着一段古老的故事。
这些两千多年前的色彩只维持了短暂的时间,颜料在出土后迅速脱水、扭曲、剥落。秦始皇陵博物馆馆长、文物保护部主任夏寅感叹到,这些色彩太过短暂,令人来不及欣赏,甚至无法拍照留存。
夏寅站在秦始皇陵博物馆的展览馆内,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关于五彩缤纷世界的故事。这个世界大多数人两千多年未曾得见,也未曾埋入地下。一位中国考古学家仲毅,为了恢复兵马俑的颜色付出了几十年的辛勤努力。
兵马俑的发现要追溯到1974年,当时农民在临潼县西村打井时发现了陶俑碎片。随后的岁月里,考古学家们陆续发现了兵马俑的存在。这些兵马俑呈现出犹豫和喜庆的状态,仿佛随时准备出征。他们的形象丰富,历史色彩浓厚,给参与发掘的考古学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兵马俑的发掘与保护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袁忠义是一位对兵马俑有着深厚感情的考古学家,他熟悉每一件兵马俑的特点,了解他们的衣服、发型、颜色等等。他惊叹于兵马俑的多样性,每一件都有着独特的色彩。这些色彩在出土后很快就会发生变化,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保护。
陶俑在地下埋藏了二千多年,出土时彩衣已经陈旧剥落。在挖掘过程中,需要特别小心,使用小工具如竹竿、手术刀、镊子、棉球等。这是一项非常细致的科学工作,不能有任何疏忽。袁忠义深知这一点。
环境的变化是造成兵马俑迅速衰落的主要原因。保护兵马俑面临着微生物和可溶性盐类的破坏。广泛存在于空气和土壤中的这些物质会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即使温度和湿度的轻微变化也会导致文物的破坏。兵马俑的褪色手臂唤起我们对他们鲜艳色彩的遐想,那些残余的色彩让我们想象出他们曾经的辉煌。
袁忠义这位已经退休的老考古学家回到他为之付出了一辈子的兵马俑部队中。他和年轻的考古学家们一起清理灰尘,希望历史的色彩能够更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对于中国考古学家来说,兵马俑的挖掘与保护已成为一项永恒的任务,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防止文物掉色和损坏土遗址。自秦始皇兵马俑被发掘以来,一直吸引着世界范围内的关注。这些栩栩如生的陶俑,不仅展现了秦代的军事力量,更展示了那个时代的艺术审美和工艺水平。它们的手臂,如同那个时代的缩影,涂着典型的装甲风格油漆,紧密地贴合在一起,红丝带作为装饰,显得手空而易于掌握。环境变化、微生物和可溶性盐却导致了兵马俑的褪色,这是令人遗憾的。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外科学家针对兵马俑的褪色问题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合作。他们成功地从汉代的陶器、青铜画和颜料中分离出蓝色和紫色硅酸钡铜矿,并将其命名为汉蓝和汉紫。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和科学研究,中国考古学家在兵马俑的画作中发现了中国蓝、紫的合成,推动了合成颜料的发展。
秦始皇陵博物馆与巴伐利亚国家遗产保护局的联合保护行动,成功解决了保护陶像表面颜色的关键问题。近年来,文物保护工作者已经找到了两种有效的保护方法,一种是使用聚乙二醇与聚氨酯乳液的结合,另一种是单体渗透电子束辐射聚合,这些方法有效地保护了出土的珍贵彩陶俑像。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保留兵马俑鲜艳色彩的重要性。据《秦始皇史记》记载,虽然秦朝以黑色为最高贵的颜色,但兵马俑的服装却是五彩缤纷的。专家们发现,秦人对颜色的使用有一些规定,但仍然存在许多谜团。秦兵马俑的颜色使用体现了秦代的等级观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情感和心灵是温暖而充满活力的。
通过化学分析,文物保护与修复专家还惊奇地发现,秦兵马俑上的紫罗兰是尚未在自然界中发现的颜色,需要通过人工合成。这一发现充分展示了秦朝的技术发展。在两千多年前,秦人就已经掌握了通过矿物合成颜料的技术,这是令人惊叹的。如今,秦始皇陵博物馆已经建立了五个专门实验室,致力于修复技术和材料的创新,为兵马俑的保护做出了杰出贡献。
一个保存完好的跪俑兵马俑,充分展示了其服饰的华丽,穿粉绿色长夹克,赭色盔甲,猩红的盔甲带和白色盔甲,天蓝色的裤子和粉紫的护腿。这些鲜艳的颜色都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时尚潮流。古代服装的颜色有时不仅是单一的颜色,更是时尚和流行的体现。当时最崇尚的颜色往往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政治色彩。
通过兵马俑的鲜艳色彩,我们可以感受到秦朝人的情感和心灵的活力,而不是压抑和悲伤。这些陶俑的存在,是我们了解秦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它们的颜色、形态和工艺水平都展示了古代中国的辉煌和独特魅力。经过对全国11个省区的1000多件彩绘文物的深入分析,他发现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随着秦人的兴盛和秦朝的覆灭,中国紫罗兰的使用在历史长河中逐渐销声匿迹,仅仅在西周至汉代的千年余辉中留有其踪迹。
对于这一神秘消失的现象,夏寅推测,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这种颜料的独特制备技术只被高层国家机关所掌握。随着汉代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漫长的分裂时期,这一独特的制备技术似乎也随之失传。即使在今天,这种颜色在现代实验室中的再现仍然是一项挑战。
夏寅进一步阐述,秦人是如何掌握这种矿物合成技术的,为何我们要制造“中国紫”——一种罕见的天然色彩,这些问题仍然是一个谜。令人困惑的是,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并未留下关于这两种颜色的明确记载。
如今,游客有幸能目睹出土的兵马俑五彩缤纷的外观,如黑发、红发带、粉面、黑或棕色的眼眸、紫衣和蓝袖……今年8月,借助互联网技术,数字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正式上线。通过200亿像素的超高清照片,人们可以细致观察和辨认秦始皇兵马俑上的中国古代色彩遗迹。
我们对秦始皇陵的发掘仅仅触及了总数的冰山一角,大约只有1%。侯宁斌指出,许多东西仍深埋地下。受到科学技术手段和许多不可预测因素的限制,我们宁愿让部分历史暂时保持神秘,留在地下。他相信,随着时光的流逝,当所有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那个神秘的色彩世界将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或许需要等待几年甚至更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