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忆:插队时下一天雨屋子漏水在球桌下坐了一宿

历史文化 2016-04-25 21:02www.kangaizheng.com历史人物

 我们摸黑来到陆家中学,向值班的高校长说明情况,他很同情我们。大家一起动手,把学生课桌摞起来,并用乒乓球台板搭成棚,我们就在球桌下坐一宿。

 
 
 
本文来源快乐老人网,作者佚名,原题为《说说我住过的青年点》
 
1968年9月26日,我们抚顺一高中3届同学一起下乡到辽宁省北镇县青堆子公社和吴家公社。我们班八名同学被分在青堆子公社前陆大队三小队,我们四位男同学住在生产队长孙广陵家,他家东屋就是我们的青年点。
 
我们到他家时,天已黑了。这是一栋尚未完全竣工的房子,共有四间。厨房西面两间住着孙队长一家五口人,我们住在东屋。这间房有门框,无门扇,屋内仅有一个炕,我们把带来的箱子,沿着北墙摆好,自制的木箱是我们的唯一家具。屋内很黑,孙队长给我们送来了一盏用小玻璃瓶做的煤油灯(当时没有电),从那天起开始了油灯下的知青生活。
 
初来乍到,一切都感到新鲜。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起来了,仔细观察我的新家。这是一栋普通的辽西风格民居南面每间房有两樘窗户、一个进户门,东西山墙无窗户,北墙无窗户但厨房间有扇门与后院相通。外墙是用石块、砖和泥堆砌起来的(后来知道大梁两端下有木立柱支撑),屋顶是圆弧形的。窗户分上、下两扇。下扇窗相对固定,有三块玻璃,上扇窗可以向外开启,没有玻璃,是用白纸糊的。
 
全大队社员家的房子基本都是正房,孙队长家也不例外。从屋里看,南北方向的大梁上,按一定间距支起不同高度的木立柱,正中间高,两侧逐渐低。东西方向的檩子放上去,上面成弧形。没有木朳板,他们把秫秸绑成一捆一捆的并排安在檩子上,用以代替木板。秫秸捆上面就是盐碱土,(没有任何防水卷材)铺到一定厚度后,再把盐碱土和成泥狀,把屋面摸成弧面坡。在那个年代,农民生活很困难,能就地取材,盖起房子就很不错了。
 
贫下中农社员能让出新房子给我们知青住,已是对我们的照顾了。好在我家也是平房,到农村住平房我很快就适应了。新房子可能是墙体未干透,到了冬天格外的冷。尽管孙队长在北墙外立上一排秫秸捆,可也难以抵挡辽西的北风烟雪。南窗户上的单层玻璃、活扇窗上的一层薄薄的白纸更是难以御寒。屋子的门始终没有安上,后来孙队长就用蒲草编成的门帘子挂在门框上,麻绳绑扎的缝隙处处透风。冬天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度过的,屋地冻裂了,脸盆里的水也冻实心了。炕是唯一的热源,有时还要戴着帽子睡觉。
 
记不清是69年还是70 年的4月1号,那天,天刚亮就下起了雨。我们几个男同学怕雨下大,马路泥泞,早早的就去女同学住处(做饭的地方,离我们住处较远)吃早饭。像这样的天气,社员们是不出工的,我们也跟着雨休。人们常说“春雨贵如油”,可那天时过晌午,牛毛细雨也没有停的迹象。希伟大哥经验丰富,看着下了半天的雨,房檐却很少滴水,担心我们的住处会不会漏雨。他当老大哥的很有样,一个人冒雨回去一趟,回来时,身上湿了,鞋上沾满了黏泥。他说,屋子漏雨了,他把我们的被褥放到箱子上,盖好塑料布防雨。等到晚上我们回到住处时,炕上、地面都是水,根本没法睡觉了。再看看西屋房东家,地面也都是水,孙队长和老婆、孩子一家五口一个挨一个的蜷缩在吊起的炕席下。炕席上铺着塑料布,接到的水,顺着塑料布不停地淌到放在炕沿边上的水桶里。微弱的烛光下,看到的此番景像,令人心酸。
 
好在房东家的炕没有淋湿,一家人还可以依偎在起凑合一宿,而我们只好另寻个落脚地方了。身在异乡,我有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我们摸黑来到陆家中学,向值班的高校长说明情况,他很同情我们。大家一起动手,把学生课桌摞起来,并用乒乓球台板搭成棚,我们就在球桌下坐一宿。
 
第二天,天气晴朗,社员们都忙着晾晒已湿了和受潮的被褥。原来那天,全大队百分之九十以上房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漏雨,女同学的住处也支起了塑料布防雨。据老农讲,他们住的这种房子,不怕急雨,大雨点子一拍,泥土表面会形成黏泥层,能阻止雨水渗透。多年的老房子,由于每年都抹一层盐碱土层,漏的可能就小得多。而我们住的新房子恰恰相反,涓涓的细雨都渗透到盐碱土里,漏的就很严重。
 
1996年4月我回到前陆村,已找不到住过的青年点了。孙广陵家盖起了“北京平”(是混凝土楼板,有保温、有防水的房子)。改革开放后,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允许发展多种经营,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盖起了新房、还建起了蔬菜大棚、用上了机动车。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