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不该忽略的抗倭名将:四百年前名望高于戚继光
历史文化 2016-04-25 21:04www.kangaizheng.com历史人物
在当年的东南沿海一带,“俞龙戚虎,杀人如土”的民谣一直传诵至今;《福建通志·列传》也有“世言继光如虎,大猷如龙”之语。龙与虎,都是威武勇猛的象征,但在国人传统观念中,龙显然要比虎高出一筹。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3年第03期,作者曾纪鑫,原题为《俞大猷:不该忽略的抗倭名将》
提及抗倭名将,人们想到的是戚继光。俞大猷这个名字,尽管没有完全被遗忘,但有关他的生平、功绩等,世人知之甚少。四百多年来,世人有意无意间将这位当年名震海疆、功勋卓著的抗倭英雄忽略了。其实,在抗击倭寇的艰难岁月里,俞大猷与戚继光并列,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就某种程度而言,俞大猷还在戚继光之上。在当年的东南沿海一带,“俞龙戚虎,杀人如土”的民谣一直传诵至今;《福建通志·列传》也有“世言继光如虎,大猷如龙”之语。龙与虎,都是威武勇猛的象征,但在国人传统观念中,龙显然要比虎高出一筹。
【文武双全,一代儒将】
俞大猷于弘治十六年(1503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一个世袭百户的军官家庭。百户之职属明军中的最低武官,正六品,年俸120石。生于世袭军官家庭,从小习武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而俞大猷在《饮马长城窟》一诗中却写道“臣十有五着青襟,十年稽古志何深。”据此可知,他5岁就入私塾念书,15岁即中秀才,被时人称为“十才子”之一。长辈并不希望他继续世袭武职,而是通过科举之途获取功名,改变家族的命运。
,少年得志的俞大猷在科举场上并不如意,这恐怕多少与他的“不务正业”有关。考中秀才后,俞大猷便拜理学大师蔡清的弟子为师,钻研《易经》,学古文词,读古今兵法;还在当时读书的清源山练拳习武,学的是与少林武术一脉相承的赵氏太祖拳,于《四书》《五经》等科举必读书籍自然有所懈怠。直到嘉靖十年(1531年)父亲病逝,俞大猷连举人也未考上。父亲一死,家境贫寒的他迫于生计,不得不承袭父职。
俞大猷投笔从戎之时已29岁,仅当个百户小官,可谓入行晚,起点低。但20多年的刻苦攻读,他饱览经书,见多识广,文韬武略非常人所及。既入行武,拳术本已十分高强的他,又醉心于骑射之术,达到了百步穿杨的水平;并向著名侠客李良钦学习荆楚长剑。练不多久即入化境,就连师傅李良钦也叹服不已“公异日剑术,天下无敌者。”
李良钦的预言不久就应验了。
嘉靖十三年(1534年),俞大猷参加福建武科乡试,中武举;第二年参加全国武举会试,以名列第五的成绩考中武进士。俞大猷精于兵法,然后加以实践,再综合太祖拳、荆楚长剑及全国众多名家武术,撰写了一部武术专著——《剑经》,练兵时以《剑经》作指导,练出的俞家军所向披靡。戚继光在训练士兵时,也传授俞大猷的《剑经》,训练的戚家军在抗击倭寇的大小八十余战中无一败北。戚继光说“向见总戎俞公以棍示余,其妙处已备载《剑经》内,逐合注明,无容则赘……不惟棍法,虽长枪各色之器械,俱当依此法也。近以此法授长枪,收明效。极妙,极妙!”还将《剑经》全文收入他的《纪效新书》中。
奇闻趣事
- 慈禧陵墓周围为何会寸草不生 背后原因让人不敢
- 盘点三国六大美女除了大小乔你还知道谁
- 苏轼偏爱的词牌写下的两首词都是经典作
- 书话—浅说书法(一)
- 老爷子看中一处选为墓地道长说后代必有皇帝结
- 司马懿的乌龟哲学是什么意思
-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装逼事件盘点弗兰克·阿巴内
- 他是古之恶来曹操帐下第一猛将曾以肉身为曹操
- 日军杭州湾登陆 发动湖东会战 切断沪杭铁路 置
- 一万户人家需要将一部分收入交给万户侯 万户侯
- 号称汉朝第一权臣的霍光他为什么不篡位
- 晏几道佳作赏析 蝶恋花初捻霜纨生怅望
- 吴文英的佳作赏析 满江红翠幕深庭
- 古代上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 猪八戒为何能够当上天蓬元帅猪八戒有着什么神
- 关羽非常高傲为什么却不敢小看魏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