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皇帝后宫用的珍珠有什么来历?
今天,奇闻网带来了一篇关于七下西洋的文章,让我们共同那个时代的珍宝。
永乐十六年,苏禄国(菲律宾)的君主进献了一颗巨大且珍贵的珍珠,其重量达到了七两五钱,这在当时极为罕见。这一事件充分展示了海外君主对明朝的喜好和尊重。在明朝,珍珠的地位甚至超过了黄金。当时有句谚语说:“富者以多珠为荣,贫者以无珠为耻。”甚至有人觉得珍珠的价值远超过金子。
这一珍珠热始于皇室对珍珠的痴迷。永乐皇帝在接受苏禄王的巨大珍珠后,经常在赏赐皇亲国戚时使用珍珠。到了隆庆年间,皇室对珍珠的需求更是激增,甚至下令云南进贡宝石二万块,广东采珠八千两以供给宫廷使用。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活动大都暂停了数年。不过后来皇帝又命令继续开采珍珠,且频繁购买珍珠的理由也是千奇百怪。实际上除了将珍珠用于服饰冠帽的镶嵌之外,它还被用作食品原料——珍珠粉深受女子喜爱。甚至有人相信死后含珠下葬可以保持尸身不腐的传说。珍珠在帝王贵戚之间有着极高的价值。然而这些巨大的珍珠背后的故事却是充满波折的。明初时期皇帝对宦官有所防范因此他们很少介入采珠活动但后来随着皇帝对宦官的信任的增加开始派遣太监到广东等地采珠这也开启了宦官大肆敛财的序幕。他们不仅扰民害官还以权谋私贪污大量钱财采珠成本高昂但回报微薄这也引起了民众的不满和反抗嘉靖年间珠池太监被撤回可见其权力之大但也反映出民众的不满和反抗万历年间总督两广都御史戴耀上书指出采珠费用过高建议皇帝停止采珠这一事件也标志着明朝对珍珠的热衷逐渐降温开始重新审视采珠活动的合理性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总的来说这篇文章以生动丰富的笔触描绘了明朝时期珍珠的重要性和背后的故事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