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职业被称为下九流?
在历史的长河中,社会阶层与职业等级一直是人们无法回避的话题。在古老的文献中,遗民们曾把人分为十等,而元朝的等级制度更是备受后世争议。尽管其他朝代也会进行人的等级划分,但元朝的争议焦点在于将儒者置于第九等,由此衍生出“臭老九”的说法。
关于何为下九流,众说纷纭。有人将其定义为戏子、推、王八、龟、剃头、擦背、娼、盗、吹灰等职业。深入分析这些被归为下九流的人群,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性。
大多数被归为下九流的人属于劳力者。在古代社会,劳力者一直受到轻视。如曾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直接将劳动人民置于较低的地位。在元朝的下九流分类中,剃头、擦背、卖糖等职业无一不是劳力者。
欺骗者也被归入下九流。例如盗、窃等职业,用暴力或欺骗手段获取他人财物。再如巫、大神等职业,他们利用鬼神之说进行欺骗,因此古代对这类人持警惕态度,甚至多次禁巫。乞丐、师爷、媒婆等职业虽付出一定劳动,但往往被认为使用了“巧力”,而非诚实劳动,也被视为欺骗。
道德低下者也被归入下九流。古代社会非常重视道德,将道德视为首要标准。师爷、媒婆等职业因可能出现夸大、不实的言论而被判为道德低下。而龟、娼、盗、窃等工作本身就属于道德低下的行业。更值得注意的是,《左传》中的“君子劳心,小人劳力”观点,直接将劳动人民判为道德低下者,而统治者则被视为道德高尚的人。这种观念反映了统治者的一种霸道思想。
下九流人群的特征包括劳力者、欺骗者和道德低下者。尽管历史上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和分类,但无论怎么划分,都无法改变这些人群所处的底层地位和社会对他们的偏见。在等级制度时,我们不仅要看到表面的职业分类,更要看到背后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