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最侗族之歌(侗族大歌——最具特色的中国
当谈及侗族大歌,首要之事便是倾听。
现今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多声部合唱。
当你踏入侗寨,或许会被讲述侗族大歌历史的传说所吸引,据说它起源于古老的《越人歌》,历经千年传承。在学术界,这种说法被谨慎对待。由于侗族地区的长期封闭与保守,古代文献记载寥寥,考证侗歌的历史成为一项艰巨任务。
1955年,学者们在湘黔交界地带记录下了侗族的歌谣,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在侗族的传统中,大歌承载着婚恋生活、寨子间的联谊、人际关系处理以及纠纷解决的重要功能。特殊的日子如节日或婚丧嫁娶,鼓楼或寨子间的互访都伴随着歌声,有时会持续几天几夜,这是一种暗暗的较量。在无文字记载的侗族社区,侗歌还承担着传承族人历史的重要任务。
黔东南黎平县的三龙村,夜晚时分,人们围坐在鼓楼内的火塘边,唱着侗族大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对于侗族大歌,我虽是个门外汉。但因负责《地道风物·黔东南》中相关选题,我有机会深入侗寨,结识了几位重要的歌师,聆听了许多侗族大歌。从我的亲身经历出发,分享一些粗浅的认识。
我首位拜访的歌师是榕江县宰荡侗寨的胡官美,她身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传承人,有着非凡的歌唱技艺。《蝉之歌》作为声音歌的一种,模仿鸟叫虫鸣等自然之声,高低音交织,清脆绵长,深受旅行者喜爱。但实际上,在传统的侗族大歌中,声音歌更多是在庆祝和欢乐的场合作为炫技演出。现在,在侗寨的大歌表演或比赛中,声音歌往往是最常听到的。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侗族人都会唱大歌。侗族大歌的原生地主要集中在黔东南的黎平、从江、榕江和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交界区域,约占侗族区域的十分之一。胡官美的女儿珍珠和她的孙女杨明慧就是这片区域的优秀代表。珍珠和她的伙伴们组成了寨子的第一代歌班。她们曾代表参加青歌赛并获得银奖。吴品仙作为我拜访的第二个重要歌师也颇受尊敬。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吴老师的学生遍布各地甚至包括外国友人。然而她对现今侗寨里侗歌的传承感到担忧认为年轻人缺乏意愿和机会真正学习唱侗歌。吴老师甚至亲自教授我唱《梁山伯与祝英台》。她告诉我歌词是用汉字记录侗音的方式记录的这在音乐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究。由于缺乏合适的记谱法记录旋律研究者们发现歌词才是难点所在。在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的情况下汉字记侗音的方法只能记录意思而不能准确记录发音因此学习歌词只能依靠记忆力和面对面的教学技巧的传承非常困难。正因如此擅长歌唱的歌师会受到人们的尊重而能作词的歌师则是凤毛麟角可见其珍贵程度之高难以言表了这也反映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所在吧!肇兴侗寨的演出则展示了两种形式的大歌让我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魅力所在同时也看到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是需要有现代科技和传统方式的有机结合以及有志之士的努力推广和支持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传承和保护本土的文化传统并且也能够创作出更多的现代音乐作品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吧!总之通过这次采访和交流我深刻感受到了侗族大歌的魅力和文化内涵也看到了文化传承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一定能够让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下去并展现出更加灿烂的文化风貌和精神内涵!从江小黄侗寨,孩子们坐在鼓楼坪上,全神贯注地观看侗族大歌的表演。摄影大师杨通荣记录下了这一瞬间。
但传统并未消逝。每逢节日或侗寨的婚丧嫁娶等特殊场合,陆秀花会放下个人及家庭事务,全身心投入到歌唱中。她表示,这是整个鼓楼的事情,作为鼓楼的一份子,她有责任参与。侗歌大赛时,各村寨、各鼓楼的倾尽全力,歌队夜以继日的练习,是对传统和民族文化的深深热爱,而非受商业利益驱使。
陆秀花从小便热爱歌唱,能将唱歌作为谋生手段让她倍感开心。
在肇兴的一个小卖部里,我有幸听到几位中年妇女在烤火盆时唱的大歌,旋律古朴。而在小黄侗寨,我更是见证了侗族大歌的魅力。潘萨银花,小黄侗寨最知名的歌师之一,在我拜访时,她周围围坐着十几位年迈的老人,他们一起演唱大歌,中途还有更多老人加入,这种形式的演唱如今非常难得。
过去,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歌师,但随时间流逝,孩子们需要更专业的教导。侗歌在现在的工业时代虽面临挑战,但它在不断适应和演变。在黄冈侗寨,我见证了“侗族大歌进课堂”的情况,虽然孩子们可能不完全理解歌中的深意,但他们唱歌时脸上洋溢的笑容,足以证明侗歌的魅力。
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自发建立唱侗歌的微信群,他们在群里分享歌曲、交流心得,甚至计划举办侗歌比赛。侗歌虽面临挑战,但它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地道风物·黔东南》已在当当、京东、亚马逊等平台销售。想深入了解侗族文化,不妨一读《地道风物004·黔东南》。
——尾声——
每一首歌、每一个旋律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种情感。侗族大歌不仅是歌声,更是侗族人民的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侗歌仍在不断传承和发展,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