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生有大夫和郎中两种称呼 这里边有什么故事存在吗
很多人对古代医生的称呼可能了解不多,那么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奇闻网一起这一话题。
在古代,人们对医生的称呼富有地域特色。北方人多称医生为“大夫”,而南方人则更常使用“郎中”这一称呼。令人惊讶的是,无论是大夫还是郎中,在古代都曾是一种官职。
大夫的称谓源于夏朝,《礼记》中便有明确的记载。在制周礼的时代,公、卿、大夫、士等官职已经存在。到了战国,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随着历史的演进,秦汉时期有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官职。唐宋时期依然保留着谏议大夫的职位,直到明清才逐渐废除。
郎中的称呼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当时它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职责包括护卫、陪从,掌管门户、车骑等事务。这一称呼一直沿用到秦汉时期。在尚书台时期,郎中负责处理诏策文书,而在时则作为尚书曹司之长。到了时期,尚书的属官初任者被称为郎中,满一年则称为尚书郎,三年之后称为侍郎。从隋唐到,各部均设郎中,他们分掌各司事务,成为尚书、侍郎之下的高级官员,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医生”一词最早是用来称呼那些学习医学的人。在《唐六典》中就有记载当时有四十位学习医学的人,于是有了“医生”的称呼。随着时间的推移,医生也有了大夫、郎中、杏林等别称。
至于为何南北地方对医生的称呼有所不同,目前无法考证,可能与地方方言有关。但人们开始用“郎中”来称呼医生是在的时候,据说这与一个名叫陈亚的御医有关。
陈亚原本是宫廷御医,他的医术非常高超,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和赏识,也使得医生这个职业在当时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因为他当时还兼任“郎中”这一官职,所以人们尊称他为郎中。久而久之,“郎中”这个词开始被用来称呼那些医术高超的医生,这一称呼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