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文字狱如此严重 圆明园为什么还敢这个名字
历史上的文字狱与圆明园命名之谜
对于尚未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让我为您揭晓那些深藏的故事。在清朝,文字狱的阴霾笼罩了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金庸先生笔下的《明史案》便是以康熙年间的文字狱为开篇,无数文人因参与编写或阅读明史而身陷囹圄。
在这三朝中,规模较大的文字狱案件便有80多起,小的案件更是层出不穷。翰林院翰林徐骏因误将“陛下”写为“狴下”,被革去官职,全家受牵连。举人徐述夔因一句诗被指控攻击清廷满人不识字,全家被斩首,家族内被牵连的人多大几十人。雍正年间的文字狱尤为恐怖,其中“维民所止”案便是典型案例。
查嗣庭在担任江西主考官期间,因出题“维民所止”而遭人告密,被雍正皇帝以诅咒为由大兴文字狱。在这座皇家园林圆明园建造期间,也发生了一系列令人费解的事件。这座园林在雍正年间建成,命名为何为“圆明园”,引发了许多争议。有人担忧这是否暗含纪念朱三太子等南明势力的意味,命名者难道不怕圣上怪罪吗?
事实上,这座园林的命名人是康熙皇帝本人,因此雍正皇帝也不敢轻易更改。他对这个名字的解释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圆代表个人品德圆满无缺,明则指政治清明如光明普照。这是明君的理想标准。尽管“圆明”二字与陈总舵主天地会的“反清复明”有相似之处,但无人敢质疑康熙皇帝的命名。
如今,这座曾经的皇家园林已经历经风雨,部分国宝也流落海外。但在我们的努力下,开始逐渐回归。曾经只有皇上才能游览的地方,如今普通百姓也能踏足其中,感受历史的韵味。走在这曾经皇家的宝座上,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真是有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觉。这些历史的遗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与先人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