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机大臣收取二十八两白银,就被皇帝斩首了
历史文化 2025-03-30 08:00www.kangaizheng.com历史人物
清朝年间,有一位显赫一时的军机大臣柏葰,其执掌文渊阁、身居军机要职,成为顺天乡试的主考官。才华横溢的他,在清朝政坛上屹立不倒,然而却因一场科场舞弊案,最终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故事发生在清朝八年(1858年),戊午年的顺天乡试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柏葰受命主持此次考试,而他身上的官职众多,包括文渊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重要职位。咸丰帝对他寄予厚望,不仅看重他的才华,更欣赏他的廉洁品格。
在科举考试中,柏葰严格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则,但他的公正却引来了意外的风波。考试结束后,御史孟传金上奏,指控此次考试存在舞弊行为。调查组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了诸多问题,其中涉及一份试卷竟有300多个错别字却仍成功上榜的离奇情况。经过审讯,真相逐渐浮出水面。考生罗鸿绎通过兵部侍郎李鹤龄的疏通,以调换试卷的方式得以高中。
为了感谢主考官的成全,罗鸿绎向柏葰赠送了贽敬银。在这个特殊的背景下,“贽敬”却成为了柏葰走向悲剧的。柏葰收取了罗鸿绎的28两白银“好处费”,这一行为触怒了咸丰帝。尽管有肃顺的怂恿,柏葰最终仍被斩首示众。
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咸丰帝的铁腕政策取得了显著效果,科场风气得到了整顿。朝廷对柏葰一案进行了重新评估,认为他虽然有罪,但罪不至死。柏葰的悲惨命运已经无法挽回。他的故事成为了后人谈论的焦点,引发了无数关于权力、欲望与道德的思考。
柏葰的才华与品格曾使他辉煌一时,但最终却因一时的失足而断送了自己的生命。这个故事警示着后人,在权力的诱惑面前,坚守道德底线至关重要。而咸丰帝的铁腕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背后的代价却是沉重的,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