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全国美展 中国画该走向何方

历史文化 2025-01-23 15:36www.kangaizheng.com历史人物

在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画展区揭幕之际,我们迎来了对参展作品的重新审视。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所有参展作品已提前在网上发布,引发了公众对展览的广泛关注。在微信朋友圈中,一些被归为山水画的作品却引发了争议。这些作品看似是艺术家的创作,但实际上却是模仿摄影照片而成,除了技术手法之外,几乎无法看出画家本人的思想表达。这引发了关于中国画与摄影关系,以及传统与现代艺术发展的深度思考。

众所周知,摄影技术在西方的出现,是在西方文艺复兴之后,宗教改革的过程中,信仰与理性分散的产物。古希腊、罗马的理性精神在画家身上得到体现,为摄影技术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可以说,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规则与摄影技术是一脉相承的。摄影技术为画家节省了劳动力,例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花费了数年时间完成,而摄影技术则能在瞬间定格肖像。随着摄影技术的出现,艺术家的道路选择变得充满疑问,自十九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各大派别的产生就源于此。

中国艺术家一直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传统为荣。如果真善美能够统一,那么其根源在于对真实、道德和价值的关注。西方艺术(美)主要与真(科学)相关,绘画中的光线处理、透视、色彩理论、解剖学都与科学紧密相连。西方的部分绘画能够被摄影所替代,是因为这些绘画推动了摄影术的发展。中国传统绘画所指向的“美”,与西方的求真(科学)有所不同。从真善美的角度看,其最终指向是“善(道德)”。中国画中“人品与画品”的关系就源于此。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画家通过仔细观察物体的外观纹理,透过表象洞察本质,通过类比上升为“理”。五代时期山水画的繁荣和宋代工笔花鸟画的繁荣,都是基于对“理”的追求。工笔画追求形似与神似之间的平衡,这种平衡在摄影作品中也能得到体现。在今天这个摄影技术普及的时代,借助摄影技术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摄影技术只能作为观察物体之“理”的辅助手段,而非模拟照片。

以潘天寿的《小龙湫下一角》为例,这部作品展示了如何将真实转换成创作。潘天寿的铅笔写生与真实非常接近,如果当时摄影技术如此普及,他可能会使用摄影作为参考资料。但他的创作与铅笔写生截然不同,却又极其相似。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与价值,以及艺术家如何将真实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能力。美展的作品展示出了中国画的独特魅力和深度内涵,而摄影作品则展示了现实的瞬间美。两者各有千秋,相得益彰。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