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 中国文化的稳定性
中国历经周期性灾难却依然屹立不倒,其种族耐力与融合异族血统的能力从何而来?这些问题尚未得到全面解答。为了真正理解中国今日的面貌,我们必须深入挖掘这些问题的答案。
尽管中国中产阶级存在退化品质,但中华民族的种族耐力和活力仍然使他们在政治灾难中存活下来,并接纳了外来民族的血统得以再生。这种耐力和活力既体现在体质上,也体现在文化上。其中,文化方面的耐力,部分源于中国的家族制度。
这一制度具有明确的定义和优良的组织系统,使得人们无法忘记自己的宗族。这种具有深远社会意义的形式,被视为至宝,比任何世俗的产业都更宝贵,甚至带有宗教色彩。向祖先表达的崇敬礼仪增加了它的宗教内涵。这种意识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心中。
正是基于这样的家族制度,中国人成功地将河南的犹太人同化。这些犹太人今天已被完全汉化,他们的传统习俗在如今只剩下模糊的记忆。强烈的种族意识使犹太人的种族意识黯然失色,逐渐消亡。在人种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成就。例如,北部的鞑靼人,其种族意识和自豪感甚至不及犹太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在同化能力方面显然优于外来入侵者。满洲人永远是中国人,而日本人的野心终将失败。政治秩序可以变迁,统治者可以更替,但中国人的种族身份始终不变。
另一个维持社会安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没有固定的阶级。每个人都有通过科举考试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的机会。家族制度使人口增加,种族得以延续;而科举制度则使国家能对人口进行质量上的筛选,使才能得以再次激发,世代相传。科举制度始于唐代,建立在人人平等的理念之上。这种制度使得农村有才能的人不断进入城市,为上层阶级注入新的活力,使社会内部再生能力得到周期性的补充。
更重要的是,统治阶级不仅来自农村,而且回归农村,因为田园生活模式被视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这种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今天种族繁荣与健康的原因。中国的文化创造者们在城市文明与原始生活习惯之间维持了一个平衡水平。他们在诗歌、绘画、文学中宣传返璞归真,选择了农村文明,热爱简单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方式既微妙又深刻,使中国文明得以长久延续。我随意选取了郑板桥的一封信来揭示中国文明的重要方面。这些信件展示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接近自然意味着身体与精神上的健康。在城市学者中退化的是对自然的感受力而非农村人。城市中的学者和富裕人家总是渴望体验自然的感觉家信家训充满了这方面的内容揭示了中国文明的主要一点。这些信件展示了中国家族制度的精髓以及对中国文明持久延续的深刻影响。
奇闻趣事
- 林语堂 中国文化的稳定性
- 曹操煮酒论英雄时为什么不直接拿下刘备 事实证
- 五子良将之一的张辽他的一生有多拼命
- 李师师之死 具有倾国风韵的李师师是怎么死的
- 古代入住酒店需要什么 真的有电视剧演的那么齐
- 历史上真实的明宪宗朱见深他到底是个怎样的
- 古代帝王死后神秘的殉葬 哪些皇帝让妃子殉葬
- 清朝七品官相当于多大的官在古代当七品官也不
- 盘点历史12个经典词牌名以及由来及背后故事
- 从一场人口普查看奥地利女大公为何下决心要重
- 关羽墓中真有两具女尸青龙偃月刀又是怎么回事
- 西游记最诡秘的人物是哪位 法力堪比如来的接引
- 项羽不肯过的江东是什么地方 古代的江东是现
- 三国乱世英雄众多他们的子孙又都怎么呢
- 蒙古和清朝之间的矛盾是怎么解决的
- 清朝开国元勋阿巴泰有哪些事迹他为何一生惟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