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写给家人的三封家信分别是什么-诸葛亮家书原文及翻译

历史文化 2024-12-21 18:40www.kangaizheng.com历史人物

诸葛亮不仅以其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闻名于世,他的文学作品同样深受人们喜爱。除了广为人知的《出师表》之外,他还留下了三封感人至深的家信:《诫子书》、《又诫子书》和《诫外甥书》。这些手札展现了他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家人的殷切期望。

作为三国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诸葛亮身居蜀国智囊、丞相高位,政务繁忙。他仍不忘教导子孙、外甥。在《诸葛亮集》中收录的这三封家信,被后人统称为“诸葛亮家信”。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年仅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在这封书信中,他以政治家的胸怀和远见,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教导子孙从修身养德开始,励志好学,为将来报效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他强调了恬淡、安定的品质对于建立崇高情操和远大志向的重要性。他也分析了学习和成才的关系,强调了才干和学业是通过后天努力获得的。这封家信中的每一句话都是诸葛亮从人生经验中总结出的至理名言,至今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被视为许多人的座右铭。

《又诫子书》则是诸葛亮就设酒待客之事教导子侄。他强调设酒是为了符合礼仪、表达情感,使身心舒畅,恢复人的本性。而饮酒应当合礼致性,过度和不及都不好。

《诫外甥书》则是写给外甥的,他在信中强调了树立远大志向的重要性,鼓励外甥仰慕先贤,断绝低俗的欲望和念头,忍受暂时的困难和挫折,广泛咨询他人,去除疑虑和吝啬。若意志不坚定、心态不大方,就会沦为平庸之人。

诸葛亮的这些家信展现了他对家人深切的关心和期望,同时也传达了他的人生智慧和哲理。这些家信不仅是诸葛氏的家训,也是中国传统家规中的瑰宝,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诸葛村,无论是古稀老人还是孩童都能熟记《诫子书》中的内容。它不仅是诸葛小学的必修课,更是村民们家贴春联时常引用的名言警句。

诸葛亮在抵达襄阳时,因年幼便进入刘表所创办的“学业堂”学习。他的大姐嫁给了中庐县(今湖北南漳县)的富家蒯祺,二姐则嫁给了襄阳名流的儿子庞山民。庞山民之子,即诸葛亮的亲外甥庞涣,有幸收到了他舅舅的这封深具启示的《诫外甥书》。

在这封信中,诸葛亮对外甥庞涣寄予了深沉的期望与警示。他强调一个人应当怀抱远大抱负,以古圣先贤为榜样,追求崇高的理想。他警告说,若不能坚定志向,思想境界不开阔,沉迷于世俗私情,人便可能失去教养,迷失前程。如果说《诫子书》强调了修身进德的重要性,那么《诫外甥书》则着重论述了奋发有为的精神价值。

信的开篇,诸葛亮便直言不讳地指出“人的志向应当高远”。他认为,远大的志向是成功的先决条件。那么,如何做到“志存高远”呢?

要以古圣先贤为榜样,“慕先贤,绝情欲”,不断向他们学习,汲取正能量。“慕先贤”的意义在于激发我们奋发向上的动力,而坏的榜样则可能把人引入歧途。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进一步强调了树立榜样的重要性。

“绝情欲”意味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对于年轻的庞涣来说,尤其要避免沉溺于过度的情感之中。生活中的繁杂琐事常常会带来困扰,消磨人的意志。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人生的境界才会提升。

“忍屈伸,去细碎”,是实现远大志向的方法。这意味着要有能屈能伸的胸怀,随遇而安。同时要放弃心中的杂念,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认真学习,拓展视野。一个人有了高远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就不会过分在意一时的得失。

诸葛亮从反面阐述了如果不坚定志向的后果。如果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人生最终只能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被平庸所束缚。

诸葛亮的《诫外甥书》虽只有短短的八十余字,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对于年轻人来说,不仅要树立崇高的理想,还要有实现这些理想的实际方法和战胜困难的毅力。否则,理想可能只会沦为空想,甚至使自己不知不觉间沦为平庸之辈。《诫外甥书》所讲述的正是这样的道理。

一个人如果志存高远、意志坚定,再加上周密的思考和行动,就有可能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功。相反,缺乏这些品质的人必然会在竞争中失败。曾国藩在家训中也曾教导后代要有志、有识、有恒。这些理念都凝结了前人的经验和智慧。有志青年应当从《诫外甥书》中汲取智慧,明确自己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