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里的关羽 任科举考官打击舞弊
导读:古代英雄关羽,虽在公元220年完成了他的伟业,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但他的传奇和影响力却经久不衰。即便离世已久,他的神勇和忠义依然被中国人所传颂,在各种传说、戏曲、小说中出现,成为表达人们抱负和诉求的象征。
到了17世纪,关将军已经离世1400多年了,但蒲松龄在其文学作品中仍然频频提及关公的威名,借以表达普通人的各种抱负。那么,在清代,关羽都在忙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探知。
三国名将在清代
担当科举考官,形形录人材
在蒲松龄的笔下,关羽被赋予了新的角色——清代科举的主考官。故事以神话般的方式展开,描述了一个叫宋焘的人因一次奇遇而进入幽冥界,并参与了一场科举考试。在那里,他见到了关羽——这位三国名将化身为科举的主考官。关羽的形象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赤脸长须,威严庄重。宋焘的试卷被关羽赏识,最终成功被录取。这个故事寄托了蒲松龄对科举制度的梦想:希望主考官能发现并录用真正的人才。而关羽以其深厚的学识和见识,成为了蒲松龄心中的理想主考官。
科举测验中的作弊行动
在另一篇具有浓厚神话色彩的故事中,蒲松龄讲述了科举测验中的作弊行为。一名考生因在人间科举考试中成绩不理想,转而试图通过幽冥界的科举考试取得城隍的职位。当他得意洋洋地展示自己的成就时,关羽突然降临,发现了他的作弊行为并予以重罚。这里,关羽的形象被描绘得威严而又公正,不允许任何不公和欺诈存在。这个故事揭示了清代科举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同时也表达了蒲松龄对公正选拔人才的渴望。
在故事中,关羽的形象与戏剧中的有所不同,他长着落腮胡子,眼睛很长几乎长到耳朵边上。这体现了蒲松龄对关羽形象的独特理解和创意。蒲松龄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科举考试公正性的关注和对作弊行为的严厉批评。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公正选拔人才的期待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在这个看似荒诞的神话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清代科举考试的现实问题和社会的反思。在蒲松龄笔下的十八岁那年,一场作弊案引起了广泛关注。当时的关羽亲身监考,撤消了一些考生的资历,这一事件似乎与顺治天子监考、撤消部分举人资历的情景相呼应。这不仅仅是关于考试公平性的诉求,更是考生们对于公正和诚信的渴望。他们心中的关羽,成为了这种诉求的化身。
关羽,在蒲松龄的描绘下,是一个忙碌而多面的形象。他不仅负责科举科场的监考工作,还要承担扬善劝善的任务,甚至跨越领域,成为了内科手术医生。在蒲松龄的笔下,关羽的形象被塑造成了各种角色,除了维护公理,还能进行内科手术。
在一则故事中,家丁杀害了董令郎并将其首级埋于荒野。在半夜三更时分,出现了一个身材矮小、红脸长须的男子,很像传说中的关云长。他来到董令郎的床边,仿佛在进行一场内科手术。这个忙碌的身影一直到破晓才结束。原来是关羽在努力将董令郎的头颅重新安置上去,让他复活。不久后,关羽还用青龙刀处决了凶手。这个故事荒诞不经,但如果我们愿意相信,那么这就是蒲松龄对于公正和复仇的美好愿景。关羽不仅负责治安,还成了神医般的内科手术医生。为了满足蒲松龄的美好愿望,关将军忙碌于各种场景之中。
更令人惊奇的是,关羽还曾帮助孩子寻找失落的父亲。在一则名为的故事中,主人公大男在娘胎时父亲就失踪了。他每次路过关羽庙都会祈求关爷爷帮助他早日长高,以便出去寻找父亲。在这里,一代名将关羽竟然还有时间满足小孩子的愿望。虽然这样的事情可能让人难以置信,但蒲松龄通过这些故事表达了对人伦温情和亲情的珍视。虽然古迹是虚构的,但愿望是真实的。
关羽不断地活跃在各种传说、小说和戏曲里。在蒲松龄的笔下,他虽然被神话,但其背景是真实的。蒲松龄之所以不惜用笔墨让关羽穿越到清代,是因为他在这个古代人物身上寄托了许多美好愿望。可以说,在不同的时期,都有一个时期的关羽。关羽从史书中走出来,走入传说、戏曲、小说后,就成了一个集合了许多诉求和审美需求的新形象。在蒲松龄的“聊斋”里,关羽更是成了卡通般的抽象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