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寒行》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该怎么赏析?
一代奸雄曹操北征太行山之际,身临艰险之地,心怀壮志豪情。
他北行登上太行山,眼前是重重叠叠的巍峨山峰,感叹这伟大的自然景色!道路崎岖不平,车轮都被磨得破旧不堪。林木凋零,北风呼啸,风声悲凄。更有熊罴虎豹等猛兽出没,令人心生畏惧。白雪皑皑覆盖山谷,更显寂静荒凉。此情此景,让他心生迷茫与哀伤。
他长叹一声,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忧虑与期待。他深感内心忧郁,渴望回到故乡去寻求安宁。然而路途艰难,水深桥断,他徘徊不前。大军迷路于荒芜之地,夜幕降临时仍无栖息之所。士兵们疲惫不堪,人马都饥肠辘辘。为了生存,他们只能边行走边拾柴薪,凿冰煮粥以维持生计。此情此景让他想起了《东山》一诗中的忧伤情怀,使他深感哀伤。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汉末动乱中军旅征战生活的艰辛。在曹操的笔下,自然景象与冰天雪地中的行军艰难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壮美和沉郁的风格。前四句以白描写景为主,突出了太行山的艰险难行;接下来的句子则通过景物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悲哀和恐惧;最后几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叹息、忧郁和思乡之情。整首诗充满了苍凉悲壮的氛围。尽管诗中流露出了一定的厌战情绪,但更重要的是反映了诗人不畏艰苦、积极向上、充满胜利信心的奋发精神。
征途之艰险,令人叹息。太行山高峻入云,道路曲折蜿蜒,仿佛无尽的迷宫一般。野兽横行,威胁着行人的安全。风雪无情肆虐,更增加了行军的艰难。在这漫长的征途中,“东归”的思绪涌上心头,真切而动人。
身为统帅,肩负着士卒的斗志和战役的成败。即使面对重重艰难和险阻,也不能流露出丝毫的畏惧和退缩。诗人却直言不讳地表达出“思欲一东归”的强烈愿望。这种毫不掩饰的言语,展现了诗人坦率的性格。
除此之外,还哀怜生灵的涂炭。虽然这句话只在“溪谷少人民”中轻轻吐露,但全诗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关怀。深山之中,溪谷间的人民都已经稀少,更何况其他地方。东汉末年的战乱,使得村落空寂,万户萧疏,惨不忍睹。诗人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谿谷来描写,收到了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艺术效果。“少”字的使用,精当而传神,与下文的“无”字相互照应,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凄惨现实。
诗人还悲叹《东山》一诗。这首诗是《诗经》中的名篇,描写了跟随周公东征三年的士兵在归途中的歌唱。诗中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勾起了诗人对长期征战不得归家的士卒的深切关怀。也有自比周公之意。诗人曾表示,如果国家没有他,不知会有多少人自称帝自称王。他以齐桓、晋文自许,以周公自比,流露出其真情实意。
诗的开篇即描绘出太行山的雄伟气势和行军的走向。“北上”二字,展现了锐不可当的军容和气势。紧接着,诗人发出“艰哉”的感叹,为下文的描绘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步履维艰的气氛。
山势高耸入云,道路曲折蜿蜒,羊肠坂更是狭窄而多盘旋之势。自然景色凄凉阴森,北风声悲,雪落霏霏。野兽横行当道,熊罴袭人之状令人毛骨悚然,虎豹的悲鸣更是倍感悲凉。诗人在朴实的抒写自然环境的阴森可怕之后,又深刻地描述了社会环境的荒凉冷落。这样的征途,令人怛然心动,同时也更加敬佩那些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将士们。在深邃低洼之地,行军之际鲜有人迹,夜色已至,却见无栖身之所。肩负行囊,踏上山岭寻觅柴薪,操斧凿冰以取涓涓之水。此情此景,犹如一幅真实动人的画卷,使人身临其境。
此诗篇不仅是叙述曹操征战高斡的历程艰难,更是诗人在战乱时代中人文关怀的真实写照。诗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反映出汉末建安年间战乱频仍的社会生活,具有珍贵的诗史价值。诗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别具一格,令人叹为观止。
诗篇的结构严谨有序,叙事、写景、抒情三者相互交织,相得益彰。故事线索清晰,画面栩栩如生,情感深沉动人。语言风格古朴率真,以平实无华的言辞,直抒心中的悲凉与豪情。在这首诗歌中,诗人用真挚的情感和朴实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民的苦难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