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梅州寻宝”之旅,查寻前世今生。
湄洲:璀璨的文明瑰宝
湄洲,这片历经沧桑的文化家园,虽经历兴衰,但其文明之光却永不停息。这里留下了星辰般的文明瑰宝,宛如夜空中的点点繁星,藏在青铜、陶瓷、玉器、古墓、壁画、瓦砾之中。为了探寻这些宝藏,南方日报湄洲天文台今日开启了一系列湄洲宝藏探险报道。
记者们深入湄洲的文物神秘世界,探寻那些承载湄洲文化生命力的精英。这些历经几千年的遗迹,见证了湄洲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故事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遗迹的介绍与梳理,让更多的人了解湄洲文化的过去与现在,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湄洲拥有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名胜,如唐代水川窑这个民间国宝,带有瑞钉徽图案的铜钟,叶剑英、邱凤佳故居等。这些文物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四千年文化遗产的珍贵代表。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湄州市已登记的不动产文物有2232件,其中列入保护名录的有1646件,在全省地级城市中排名第六。这些文物包括古建筑、村落、街区、考古遗址等,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领域。
梅州作为世界客家之都,拥有丰富的不可移动文物。广东考古研究所所长曹进表示,梅州在保护历史文物的也重视其利用和客家文化的展示,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努力建设广东文化名城。
湄洲的潞河和容鲁迪是黄遵宪的故居,这里充满了历史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走进纪念堂,仿佛穿越了时空的走廊,感受到尊重的浪潮和对历史的敬仰。
2013年,人居路和荣路迪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湄州市五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根据文物存在方式的不同,梅州文物可分为不可动文物和可动文物,其中古遗址、古建筑和历史文物等属于前者。
除了历史名人的故居外,湄州还有许多具有教育意义的不动文物,如金石父子纪念堂等。历史名人的影响力使得他们的原住址被视为珍贵的不动文物,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通过参观这些名人的故居,后人能更好地继承客家文化,永不忘根。
梅县水河窑是湄州可动文物的重要代表之一,这个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陶瓷艺术,是梅州手工业和对外贸易史上的里程碑。梅县水河窑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这些古文物让现代人隐约感受到那个遥远时代的生活气息。
湄洲的文明瑰宝犹如璀璨的繁星,永远闪耀着光芒。通过南方日报湄洲天文台的报道,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文物的世界,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湄洲国立博物馆(纪念馆)目前拥有珍贵文物四万六千余件,包括玉器、陶器、瓷器、青铜等三十三类。其中,占据了两万余件,成为数量最多的类别。在这些藏品中,一级文物二十六件,二级文物达二百三十二件,三级文物为一千四百一十三件。湄洲八所国立博物馆中,仅有三座博物馆拥有国家一级文物藏品,分别是梅县区博物馆、兴宁博物馆和丰顺县博物馆。
其中,兴宁博物馆收藏的一套春秋战国时期的钟堪称瑰宝。这套钟的发现颇具传奇色彩,是六名儿童在新围村古树洞玩耍时意外发现的。随后,考古学家在钟出土的山顶附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片。钟鸣作为中国古代汉族的大型打击乐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经繁荣,并延续至秦汉。这套钟的形状独特,前部装饰有云纹、菱形和对角线,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水平。与湖北罗固敦出土的钟相比,这套钟更突出了岭南和广东的文化特征。
这些文物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类文明史、地方民族史、民族关系和民俗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新卫镇春秋战国钟的发现,揭示了秦汉时期兴宁地区汉人南迁的足迹。如今,这些历经沧桑的文物被珍藏在梅州的各大博物馆中,如奉顺博物馆的清朝石碑等,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有现实意义。
湄洲作为客家人的栖息地,散落的大量不动产文物承载着客家人的辉煌历史和数千万人的怀旧回忆。为了保护好这些不可移动的文物,梅州特聘广东省文物协会专家进行论证和评价,加强了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还颁布了多项政策,建立了保护体系,为文物保护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保护文物不仅仅是修复,更重要的是唤醒人们的文化记忆。为此,梅州大部分文物保护工作者有一种共识:要善用文物,例如将古民居融入现代生活,保持其文化活力。近年来,梅州市还努力将废弃的威龙楼改造成文化俱乐部,利用古民居创建旅游区,使文物焕发新生。
博物馆是珍贵历史遗迹的聚集地。为了保护流动文物,梅州各大博物馆通过举办展览等活动,使文物焕发生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努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乐于接受并主动了解文物知识,自觉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文物是历史遗留给城市的财富,保护文物就是留住城市的根。只有保护好历史建筑和文物,才能保存文化传统,留住人们的记忆。湄洲新成立的文物局表示,将致力于文物的保护工作和传承客家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