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一样出现的宋江竟然只是一个传说
在中国,宋江的知名度极高,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关于宋江这个人物,他是真实存在的呢,还是纯属小说家的虚构?这一问题在很多人的眼中并不构成疑问。因为,宋江这个名字在史书中出现过好几次——《宋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二十五史之一,这还有假吗?历史学家胡适就曾说过:“……这三条史料可以证明宋江等人是古代人物,是北宋末年的一些。‘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看这些话便可见宋江等当时的威名。”
经过笔者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多方考证,得出的结论却令人失望。笔者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水浒迷”,和千千万万的“水浒迷”一样有着英雄情结,不甘心宋江、武松、鲁智深、李逵等英雄豪杰完全来自于小说家的臆造,真心希望他们曾在我们所生活的土地上存在过。但真相却是那么残酷——不仅宋江这个人物是虚构的,甚至连水泊梁山上的叛逆之事也是子虚乌有!说到这里,可能有读者会着急。
先别急,让我慢慢道来。
但凡研究古代历史的人都知道,由于两宋时期经济繁荣、文明学术活跃、雕版印刷盛行,除了官方修订的当代史外,还有大量私人撰写的古代著作,史料丰富。这使得的编撰篇幅在二十五史中稳居首位。的成书时间却在元代接近灭亡的前夜,修撰者匆忙赶工,全书从着手清理到完成仅用了两年零七个月的时间,因此在史料的裁剪和史实的校正上难免粗糙。实际上,中一人两传、无传而说有传、一事数见、有目无文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书的可信度是需要打折扣的。
中与宋江有关的史料内容,只需稍加对比,就不难发现,基本都是改编自另一部史书。上面提到的宋江在中出现的三个地方:一是卷二十二记载的内容;二是卷三五一中的描述;三是卷三五三中的叙述。相对应的内容在另一部史书中也有出现,经过对比,不难发现两部书之间存在抄袭或照搬的可能性。由于成书在前,成书在后,因此可以断定:存在抄袭或照搬的现象!那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的作者是南宋孝宗时的眉州人王称,王称的父亲王赏曾在南宋绍兴年间做过实录修撰官。王称受父亲撰史的影响,根据国史、实录,并采纳别史的材料,写成了。看到了吗?它属于官方撰写、且别史成分比较大的另类“史书”。
官方撰写历史,最大的局限就是资料有限,而且许多需要考证的东西没有条件进行考证。就以卷十一中宋江条目里的“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为例,这就很有问题。“淮阳军”、“京东”、“河北”这几个地方相隔数千里,宋江不可能在一月之内连续侵犯这些地方,这使得编写历史的人不得不把“河北”改成“江北”,这一改还是不通,因为淮阳就在江北,提到了淮阳,就不应该再提江北。
卷一百三中的“横行河朔”、“居闲”、“起知东平府”等字眼也被改为了“横行齐、魏”、“居外”、“命知东平府”。这样的修改是有原因的。南宋时期,故事中的宋江是在河北地区施展威风的,而到了元末修史的时候,宋江的故事已经被定型在山东了。至于使用“居闲”二字,是因为宣和三年侯蒙因事被罢官,而修史的人发现宋江是在宣和三年被张叔夜招降的,这样说又不通了。改“居闲”为“居外”、改“起知东平府”为“命知东平府”。
至于卷三百三中的描述,更是漏洞百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宋江突然袭击,劫走了十几艘大船,却不进不退,张叔夜对此束手无策,只能招募千名勇士迎战。而且,张叔夜在海滨秘密埋伏,海滨不是沙滩吗?怎么能秘密埋伏?然后宋江明知船只对自己的重要性,却置之不理,等船被烧后才投降。这合理吗?在“靖康之难”的背景下,张叔夜展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他坚决抵抗金军的威逼迷惑,并伴随二帝北行。到达宋、金两国之间的界河白沟时,他因悲忿难抑突然离世,被誉为大豪杰、大义士。人们对他的崇敬引发了对他的“灿烂古迹”的热烈歌颂。除了“死得光彩”之外,张叔夜并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战绩。
在这个世纪性的灾难中,北宋的沦亡引发了全国的悲痛,“樵歌渔歌皆罢歇,时人纷纷说宣和”。与此一种由说话人创作的笔记体小说应运而生,其中鲜明呈现了宋江三十六人聚义梁山泊,最终被张叔夜平定的情节。
这种小说虽然貌似讲史,但实则是一种连缀体的小说,其中的故事多为虚构。由于这种小说的传播,宋江的名字被写入其中。当我们深入研究与宋江相关的记录时,会发现许多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信息。
如某些墓志铭中提到的宋江参与平定方腊的事迹,与一些记录中的情况存在冲突。甚至一些记录中将“征方腊”和“擒宋江”的功绩归于同一人,如折可存。根据现有记录,征方腊的主帅是童贯,擒方腊的是名将韩世忠,与宋江并无直接关系。
对于折可存一人独建“征方腊”和“擒宋江”的“壮举”,其实是不可能的。关于宋江的真实存在性,除了胡适外,日本学者宫崎市定也对此进行了研究。无论是胡适还是宫崎市定,他们的工作都没有古代学家、古文献学家余嘉锡老师深入。余老师的著作中收集的有关宋江的材料最多、最全。
余老师在处理这些纷繁复杂的“史料”时,也感到棘手。他时常对这些相互抵触、冲突的“史料”感到困惑,最后只能以带着怀疑和猜想的笔触进行论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全因为他所研究和引用的工具多是各种书中记录的传闻,难以作为确凿的史料。
如果我们转换思路,以“宋江就是一个假造出来的文学人物”去解读那些资料,那么一切都会讲得通。要证实宋江是历史人物还是文学人物,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据:一是与宋江同时期的人是否有关于他的言行记录。如果同时期的史料中没有关于宋江的记实,那么更加倾向于认为宋江是文学人物。宋江的身份一直是个谜团。关于他的籍贯、出身地以及是否有亲戚伴侣,与同期间何人有过来往,身后葬于何处,有无子孙儿女等问题,似乎史书中并没有留下明确的记载。即使在以收录宋朝人物遗闻轶事著称的文献中,也难以找到关于宋江或其身边梁山豪杰的半点痕迹。
尽管从故事里我们了解到,宋江乐善好施,仗义疏财,广交天下英雄,横行九州,拥有众多手下和士兵。在真实的历史中,却难以找到与他有关连的人或事。他似乎是一个无籍贯、无宅兆、无亲戚伴侣、无子孙儿女,如同幽灵一般的人物。这使得许多人得出结论:宋江在历史上可能并不存在。
有些学者如余嘉锡老先生在考据过程中,偶然发现了有关宋江与妻子在梁山泊一带展开荷花种植业的古迹。这或许是考据过程中的一种独特发现,甚至有些让人意外。对此,有美籍学者马泰找到了一首据说是北宋末年人李若水写的诗,诗中提到:“客岁宋江起山东,白日横戈犯城郭。”这一发现为解开宋江的身份之谜提供了一线希望。
尽管关于宋江的仍然众说纷纭,但他的故事与传说却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他的事迹被镌刻在文学作品中,成为了一个不朽的英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