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史学三大名著分别出自谁手,他们的治史原则又是怎样的?
三大史学名著指的是《廿二史札记》《十七史商榷》《廿二史考异》,分别出自赵翼、王鸣盛、钱大昕之手。
赵翼作品
清代赵翼(1727年—1814年),江苏常州府阳湖县人。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赵翼治史,要参校诸史,考证异同,辨证谬误,然后发现问题,对史事进行综合分析,发表史论。赵翼注重正史,轻视其他史籍,但又不全信正史。作为考据学家,赵翼的见解往往非同常论,他的种种见解与当时流行的观念完全相反。他生前的史学著作也因与时风不同而未受重视。死后多年,却声名大涨。梁对赵翼的评价很高,认为他“用归纳法比较研究,以观盛衰治乱之原”。
王鸣盛
王鸣盛(1722—1797年),清代江苏嘉定人。字凤喈,号礼堂、西庄,晚年改号西沚居士 。擅长经学、史学、小学、目录学等多种专门学问。王鸣盛强调“求实”, 治史时注重考辨史书记载真伪,反对,反对史家主观褒贬予夺和驰骋议论,提出了以求真为最高目的的史学宗旨。他考史一般是先对一部正史作总体评价,然后考证各种具体问题,论及与此相关的其他史书。王鸣盛了自己一生的治学经验,提出了一套如何读书、如何校书、如何考辨史书记载之真伪的方法。
钱大昕
钱大昕, 江苏嘉定人。字晓微,一字及之。号辛楣,又号竹汀居士,晚年自称潜研老人。钱大昕博闻强识,对经学、史学、文学、天文、地理、历算、音韵、训诂、金石等领域都颇为精晓。史称“博极群书,不专治一经而无经不通,专攻一艺而无艺不精”。其学以“实事求是”为宗旨,虽主张从训诂以求义理,但不专治一经,亦不墨守汉儒家法。乾嘉时期,首重经学,大力提倡治史,钱大昕主张把史学与经学置于同等重要地位,以治经方法治史。
奇闻趣事
- 慈禧陵墓周围为何会寸草不生 背后原因让人不敢
- 盘点三国六大美女除了大小乔你还知道谁
- 苏轼偏爱的词牌写下的两首词都是经典作
- 书话—浅说书法(一)
- 老爷子看中一处选为墓地道长说后代必有皇帝结
- 司马懿的乌龟哲学是什么意思
-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装逼事件盘点弗兰克·阿巴内
- 他是古之恶来曹操帐下第一猛将曾以肉身为曹操
- 日军杭州湾登陆 发动湖东会战 切断沪杭铁路 置
- 一万户人家需要将一部分收入交给万户侯 万户侯
- 号称汉朝第一权臣的霍光他为什么不篡位
- 晏几道佳作赏析 蝶恋花初捻霜纨生怅望
- 吴文英的佳作赏析 满江红翠幕深庭
- 古代上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 猪八戒为何能够当上天蓬元帅猪八戒有着什么神
- 关羽非常高傲为什么却不敢小看魏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