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迷宫洞古人类遗址发现年代最晚梅氏犀化石
梅氏犀下颌及下颊齿(陈少坤供图)
梅氏犀上颊齿(陈少坤供图)
梅氏犀主要分布于古北界动物区,在欧洲、西伯利亚和我国北方较为常见,一般被认为是北方温带环境的代表物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陈少坤和黄万波等在重庆市巫山县迷宫洞距今大约13150年的晚更新世晚期的古人类遗址中发现梅氏犀或称基什贝尔格犀(Stephanorhus kirchbergensis)化石,材料包括头骨碎块、下颌、牙齿及数件头后骨骼。最新一期《人类学学报》(31卷4期)刊发了该项研究。该项发现对研究三峡地区晚更新世最晚期的古气候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迷宫洞位于长江南岸抱龙河东岸,距抱龙河与长江汇合口12公里,行政区划归属重庆市巫山县河梁镇新建村,地理坐标为30°32′N;108°52′E,第一支洞洞口海拔165米。1999年11-12月,黄万波等人在此地点进行了试掘,发现了大量的人类、哺乳动物化石和旧石器。其中的犀类化石当时因数量较少而被鉴定为双角犀未定种(Dicerorhus sp.),其实在迷宫洞试掘之前,在此洞开发旅游的工人已挖掘出来的一批化石,2008年因了解到这批化石的重要性而将其交给在此考察的黄万波教授等人。根据这些化石,迷宫洞的犀牛材料被进一步鉴定为梅氏犀。
据文章第一作者陈少坤介绍,重庆巫山迷宫洞的犀牛化石因下门齿退失、颊齿亚高冠、上臼齿原尖前、后收缩显著等特征,而被鉴定为梅氏犀,是这个种在世界上发现的时代最晚、分布最为靠南的化石记录。梅氏犀是一种喜好温凉环境的动物,如果说在神农架海拔2000多米高的范围出现算作正常的话,梅氏犀在迷宫洞的出现则具有更加重要的古环境意义,说明在末次冰期时,这一带的气候可能与现今华北地区较为相似。
研究人员以迷宫洞和其他长江流域的梅氏犀为基础,通过对比,认为我国南方、北方以及欧洲的梅氏犀在颊齿形态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从而将这个种分为三个类型。其主要差异表现在尺寸大小、原尖收缩状况、小刺发育程度及下前臼齿后谷形态等方面。
从分布范围来看,目前南方类型的梅氏犀仅发现于三峡及三峡以东的长江流域。研究人员依据目前所能观察到的标本,认为这一类型是由北方迁徙而来,但向南扩散仅至北纬30°左右,未再向南扩散。研究人员据此推测,更新世时期的冰期的出现,迫使适应温带气候的梅氏犀南下,在长江流域多样的林地环境中逐渐适应,并演化出一些独特的形态特征。
该项研究获得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精彩文章:鱼怪 猛犸象 世界上最大的蛇 史上最贵的车祸
奇闻趣事
- 慈禧陵墓周围为何会寸草不生 背后原因让人不敢
- 盘点三国六大美女除了大小乔你还知道谁
- 苏轼偏爱的词牌写下的两首词都是经典作
- 书话—浅说书法(一)
- 老爷子看中一处选为墓地道长说后代必有皇帝结
- 司马懿的乌龟哲学是什么意思
-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装逼事件盘点弗兰克·阿巴内
- 他是古之恶来曹操帐下第一猛将曾以肉身为曹操
- 日军杭州湾登陆 发动湖东会战 切断沪杭铁路 置
- 一万户人家需要将一部分收入交给万户侯 万户侯
- 号称汉朝第一权臣的霍光他为什么不篡位
- 晏几道佳作赏析 蝶恋花初捻霜纨生怅望
- 吴文英的佳作赏析 满江红翠幕深庭
- 古代上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 猪八戒为何能够当上天蓬元帅猪八戒有着什么神
- 关羽非常高傲为什么却不敢小看魏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