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普通话 满清皇帝上朝时说的满语还是汉语
许多人对于满清的历史知之甚少,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奇闻网小编的脚步,一起那段辉煌的历史。
清朝时期,上朝是一件极为隆重的事情,皇帝与大臣们需穿着礼服,遵循繁琐的礼仪。虽然按照律例,每月的五日、十五日、二十五日应举行朝会,但实际上,这样的仪式并不常见,有时甚至一年都难以举行一次。
史料记载,在某一时期长达十七年里,皇帝仅穿了十六次朝服上朝,这十六次还包括了祭祀、冬至等重要的节日。那么,如果没有正式的朝会,大臣们又是如何与皇帝沟通联系的呢?最常见的方式便是“召见”。这种日常性的会面是每天都会发生的,通常是一个人或几位大臣被皇帝单独召见。
那么,问题来了,皇帝在“召见”大臣时,说的是汉语还是满语呢?这主要取决于大臣的身份以及他呈上的奏折内容。如果大臣是汉族,满语不流利,或者奏折内容无关紧要,皇帝通常会使用汉语与之交流。相反,如果大臣是满族,且奏折内容重要、正式,皇帝则会选择使用满语。
实际上,许多汉臣的满文水平也相当高。比如某汉臣的满文奏折,其水平并不逊色于一般的满人。
从顺治到光绪年间,尽管满语的用途逐渐减少,但清朝的皇帝们依然高度重视“国语”,在许多重要场合都坚持使用满语。比如,《满语杂识》中记载了一位皇帝曾训斥御前侍卫,因为他的满语口音不纯正。《中俄十一年条约档》虽然同时有满文和汉文两种版本,但在解决争议时,通常以满文版为主。清朝的传位诏书也分为汉文和满文两份,可见皇帝对满语的重视。
在清朝的十二位皇帝中,某位皇帝满文造诣极高,他的满文书写优美流畅,让人赞叹不已;而溥仪虽为末代皇帝,因年幼便退位,其满文水平则相对较差。清朝的皇帝们无论是上朝还是私下,他们的语言选择都充满了智慧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