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宋的皇帝大多都比较懦弱?
历史上的宋朝,面对外敌入侵时,其皇室的反应让人深思。早在辽军大举南下,入寇宋境之时,北宋的皇帝们就展现出了胆小懦弱的特质。面对辽军推进到黄河北岸的澶渊,距离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仅百公里的严峻形势,虽然宋军主力部队在此进行了顽强抵抗,但皇帝们内心的恐惧似乎无法消除。
早在辽军入境的消息传来时,某些皇室成员便暗中商议避难江南。若非宰相的极力反对,并全力鼓舞士气,恐怕整个华北会提前沦陷。宋真宗的胆小懦弱,使得他在金兵南侵、兵临城下之时,再次考虑逃亡。这种基于极度懦弱和胆小的选择,而非理性考虑和利弊权衡,在北宋皇帝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回顾宋朝的开国君主赵匡胤,他英武过人,武艺高强,靠赫赫战功和过人胆识谋略,从底层士兵升至武将的最高位。他的形象完全是个赳赳武夫,决非今日之懦弱皇帝。赵匡胤的帝位最终传给了弟弟赵匡义,这位太宗皇帝与乃兄截然不同,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博学之士,对行军打仗之事兴趣了了。
太宗的文人基因一代代的传承下去,若是在和平年代,这种基因或许不会成为问题,甚至可能是百姓之福。但不幸的是,宋朝面临的北方草原上的强大、凶残的军事力量接连崛起。这些软弱的文人皇帝,在面对敌人大兵压境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逃跑,而非像武人那样奋起抗争。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北宋皇帝们这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或许,这与他们身上的基因、与他们的教育背景、与他们的经历都有关。赵匡胤的武人基因在皇位传承中断后,可能被后继的文人皇帝们所继承。这种文人基因在和平年代可能无伤大雅,但在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的危机时刻,却使得皇帝们缺乏坚韧不拔、临危不惧的品质。这种差异也使得宋朝在历史长河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面貌,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