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中清军大炮2000多门:为何不战而败?

考古学 2025-03-19 17:59www.kangaizheng.com考古发现

在战争的硝烟中,大炮成为了重要的象征和工具。当时,清军为了加强防御,购进了大量大炮,其中不乏九千斤的巨炮。尽管拥有这些强大的武器和险要的阵地,清军仍然未能抵挡英国人的进攻。

虎门、厦门、定海、镇海、宝山、镇江等要塞炮台,每一个都位于易守难攻的地形,犹如猛虎盘踞。以虎门为例,这里地势险峻,布有密集的新式大炮,足以封锁江面。在关键的战斗中,这些大炮似乎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吴淞口宝山炮台,东西两个炮台相互呼应,大炮近百门,地形绝佳。当英国人的炮火袭来时,清军主帅及众官员却选择了逃跑,全军溃散,阵地失守。这让人不禁疑惑,明明拥有强大的武器和优越的阵地,为何清军如此不堪一击?

清朝梁章钜在《炮说》中揭示了答案。他指出,战争中清军失败的原因并非因为武器不如人,而是因为英国人的大炮有一种先声夺人的威力。他们的“桅顶之飞炮”虽然轰击力不强,但声势大,声音吓人。这一炮响,那些贪生怕死的清朝官吏立即慌乱,不战而溃。

那些会说话的人虽然打不过洋人,却能毫无顾忌地“欺负”没长嘴巴的大炮,把失败的责任归咎于大炮不行。真正的原因是大炮背后的士兵和指挥官缺乏坚定的意志和决心。这些大炮成为了摆设,甚至被敌人利用。

这场战争揭示了人的因素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即使拥有最好的武器和地形,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仍然无法抵挡敌人的进攻。这也提醒我们,在战争中,人的因素永远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