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在随宋江受招抚、征辽告捷后重返五台山参禅。参拜了剃度他还俗的智真长老时,长老感慨道:“门徒一去数年,经历纵火,不易啊!”对于智深的背叛,众说纷纭,但读者自有评判。在《水浒传》这部作品中,塑造一个既造反又“纵火”,最终却能“得成正果”的僧人形象,确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水浒》虽被视为反传统的作品,但因其深入人心,无法彻底颠覆读者的固有道德观念。书中的绿林豪杰虽英勇善战,但纵火伤及无辜则令人敬而远之;刚强好汉虽勇猛如虎,但欺凌弱小则为人所不齿。还俗僧道虽超脱俗世,但若行事不端则被人唾弃。这些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花僧人”所要革除的敌人,而受人喜爱的“花僧人”形象则在“纵火”的过程中逐渐“修成正果”。《水浒》讲述了一群在轨制之外行“忠义”之事的豪杰的故事,在冲突中展开。在看似矛盾的事物面前,展现出清晰而坚定的逻辑关系,这种微妙的平衡实则“不容易”。
早在《水浒传》之前的《大宋宣和遗事》和《宋江三十六人赞》中,鲁智深的还俗与造反过程都描述得较为简略,而元杂剧中以鲁智深为主角的剧目也极为罕见。《水浒传》中的鲁达却因路见不平而打死镇关西被迫还俗。他的脾气直率、醉打庙门,因庇护林冲而怒上二龙山叛逆,又因救桃花山、白虎山等至梁山聚义。可以说,“恶性本是善性因,除恶便是善性身”,鲁智深之所以能修成正果,在中国这个深受禅宗影响的社会中,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除恶”便是“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