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为什么崇祯会选择

考古学 2025-02-24 14:38www.kangaizheng.com考古发现

今天,奇闻818为您带来一篇关于崇祯自杀的文章,希望这篇文章能引发大家深入的思考。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明末农民起义军进攻北京。随着太监曹化淳打开彰仪门,李自成的大军如潮水般涌入。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崇祯皇帝在太监王承恩的陪同下登上了煤山。那一刹那,他选择了上吊殉国,终结了两百多年的大明王朝。那么,为什么在李自成攻进北京之前,崇祯皇帝没有选择逃亡,重新开始呢?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死亡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除此之外,当李自成围攻北京时,崇祯皇帝为何未能召集全国兵马勤王呢?其实,在李自成打进北京之前,崇祯皇帝已经下过令,要求全国兵马勤王。此时的大明王朝已是风雨飘摇,各地将领死的死,降的降,已无法再有效勤王。正如《明史 庄列帝纪》所载:“丁亥,诏天下勤王。”但形势已无法逆转。

李自成攻陷宁武,周遇吉英勇战死;三月庚寅,贼兵至大同,总兵官姜瑰投降,巡抚都御史卫景爰被俘后自缢而死。在这危机时刻,左都御史李邦华和右庶子李明睿请求朝廷南迁,让太子抚军江南,但都被崇祯皇帝断然拒绝。

为何崇祯皇帝宁死不肯逃走呢?《明史 庄列帝纪》记载:辛卯,李建泰疏请南迁。壬辰,召廷臣于平台,示建泰疏曰:“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崇祯皇帝决心与社稷共存亡,绝不逃走。他比南宋的宋高宗赵构更有骨气。赵构一生逃遁,贪生怕死,令人不齿。

崇祯皇帝的死亡标志着大明王朝的灭亡。历史对他的评价却很高。历史认为他是一个勤政的皇帝,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但他缺乏治国之谋和任人之术。加上大明王朝内部本身的腐朽,他所接手的江山是一个烂摊子,其亡国也是必然的,无力回天。尽管他做出了种种努力,但最终仍无法阻挡历史的洪流。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