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当大臣可以和朱元璋顶撞
大家好,欢迎来到奇闻818,今天咱们来聊聊明朝的一些趣事。话说在公元1368年,朱元璋这位出身草根的义军领袖,在应天府登基称帝,改国号大明,开始了他的传奇之旅。他仅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就从社会最底层跃升到皇权之巅,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一段历程。
当大明王朝初定天下之后,朱元璋这位曾经的流浪娃,如今已是君临天下的一代雄主。他心中那段昔日的卑微经历,让他变得神经质般的警惕。为了掩盖内心的自卑,朱元璋不惜采用铁血手腕来维护自己的自尊。这导致在洪武年间的朝堂上,上演了一幕幕血腥的惨剧。
咱们先来说说这位敏感皇帝的故事。朱元璋早年在皇觉寺当过和尚,期间还多次受到住持的训斥,这段经历成为了他心中难以磨灭的痛。他对“光、秃、僧、亮”之类的字眼相当敏感。一旦有人不小心触犯这些忌讳,后果可是很严重的。
比如杭州的徐一夔,本是元末的翰林院官。时逢乱世,他辞官归隐。朱元璋建立大明后,诏令他出山续修《元史》。当徐一夔的奏表出现在朱元璋眼前时,其中的一句话让皇帝顿时面色凝重:“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这句话让朱元璋大怒,认为这是在讽刺他做过和尚、当过反贼。结果,徐一夔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处死。
即使是朱元璋的亲戚,也得小心翼翼。宁妃的哥哥郭德成生性豁达,一次与朱元璋饮酒至深夜,因一句话不慎触犯了皇帝的忌讳,只得剃光头发称病不出。
不仅如此,百姓取名也要避免使用“天、国、君、臣、圣”等字眼。礼部官员为了保全臣民生计,战战兢兢地写了一份奏章,恳求皇上规定哪些字词不能用。在众多官员如履薄冰时,一个七品小官却胆敢逆龙鳞,当众怒怼天子!
接下来要说的是一根筋御史的故事。某日,朱元璋在宫中无聊,便让太监去南京城外找戏班子来宫里表演。戏班的主角全是女子,在当时属于贱民阶层。到了奉天门,他们却被巡城御史周观政挡住了去路。周观政坚持内宫制度,认为女乐这类贱籍不得进入皇宫。双方僵持不下,最后朱元璋只得取消戏班演出,并亲自向周观政解释原因。但周观政并不买账,坚持要皇上说清楚召集戏班的意图。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得低头认错。
贵为九五之尊的朱元璋为何会对一个小小的御史认怂?这还要从他赋予言官的职权说起。言官制度经过朱元璋的改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而周观政所担任的御史一职正是朱元璋精心打造的监察系统的代表。如果以为朱元璋容易被糊弄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自幼贫寒的朱元璋深受元末官员贪腐之害因此在建立明朝后他发动了有史以来最严苛的反贪运动对惩治贪腐作出了详细规定: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绝不宽待。除此之外朱元璋对处理贪官的方式上也费尽了心思制定了各种极尽血腥的酷刑其中最为恐怖的是剥皮楦草将贪腐者当众剥皮后填充稻草和石灰立在堂衙前警示继任者此法一出大小官员闻风丧胆。这股反腐风暴一直贯穿整个洪武朝朱元璋当政年间杀死的贪官污吏多达十五万其中不乏开国元勋这样的亲贵。蓝玉作为常遇春的妻弟,既是儿子朱椿的岳父,又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宿将,最终也难逃被剥皮楦草的下场。与此相比,那些被称为贪腐大鳄的人其实死得并不冤枉。就拿户部主事赵乾来说,他因为磨磨蹭蹭的工作态度,最终身首异处。他的生命为所有官员揭示了朱元璋的底线:在关乎民生的赈灾工作上,任何不力都是不可容忍的。
在朱元璋的眼中,即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只要涉及到民生问题,都是不可小觑的恶行。洪武二十三年十月,湖北的洪灾让朱元璋心急如焚。他命令赵乾前往灾区赈灾。赵乾却一路欣赏风景,两个月后才抵达灾区,又磨磨蹭蹭地过了三个月才完成赈灾工作。这种态度让朱元璋大为震怒,他严厉地表示,对于视民死而不救的行为,罪不容诛。赵乾因此被斩首,那些为他开脱的同僚也受到了惩罚。赵乾的鲜写了新的历史,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因赈灾不力而被砍头的官员。
赵乾的死让其他官员们惊愕不已,他们无法理解为何磨洋工这种在官场上司空见惯的现象,到了朱元璋这里却成了掉脑袋的罪名。这正是朱元璋对官员赈灾零容忍的体现。在他的治理下,赈灾不力成了洪武年间官场的高压线。犯讳者、劝谏者未必会死,但消极赈灾者肯定会死得很难看。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赈灾工作,朱元璋制定了详细的规定和程序。他要求地方官吏必须将百姓提出的与水利相关的建议上报朝廷,同时还将赈灾的程序编制成律法条例。在遇到灾情时,官吏必须逐级上报灾情,经过核实后才能执行赈灾款的发放流程。这样的规定使得朝廷对灾情了如指掌,赈灾款的发放也能精准地落实到灾民手中。
正是这类对消极赈灾的零容忍政策,使得洪武年间的农业恢复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研究数据显示,洪武年间的耕地面积大幅增加,国库的充盈和人口的增长也随之而来。这一时期的粮食增产带来的最显著变化是人口数量的增加。如今的大中型城市如开封、太原、西安、扬州等地的发展壮大都是基于洪武年间的人口增长。在大明王朝的历史中,朱元璋的零容忍政策使得王朝如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为后来的永乐盛世、仁宣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大明风华增添了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