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为什么会被诅咒成为了古今大恶之人?他做过什么?
大家好,我是奇闻818的小编,今天带大家走进历史,聊聊郑庄公的故事。
相较于齐、晋、燕、楚等历史悠久的诸侯国,郑国的诞生可谓是姗姗来迟。它的建立,要追溯到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当时周宣王将其弟友封于郑地,这才正式建立了郑国。这位友便成为了郑国的第一任国君,被人们尊称为郑桓公。
值得注意的是,郑桓公的“桓”是他死后的谥号,表示美好的评价;而“公”则是他生前的爵位。据《左传·昭公十三年》中的记载,郑国的爵位原本是“伯男”,而被称为“公”的郑桓公则是特殊的例子。根据陈恩林先生的解释,如果郑桓公是天子三公之一,他的后世子孙只能恢复原本的爵位。在诸侯国内部,国君无论爵位如何都可以被称为“公”,这是一种尊称。但郑桓公的儿子郑武公和孙子郑庄公被称为“公”,并非仅仅是尊称,他们也都是天子三公王朝卿士的一员。因此史家将郑桓公、郑武公和郑庄公这三位尊称为“郑氏三公”。
尽管郑庄公的生前爵位也是“公”,但《左传》中却经常称他为“郑伯”。这并不是因为对他的贬低或忽视,而是有意为之。实际上,《左传》在记录郑庄公的故事时,特意将他的爵位从“公”降为“伯”,以表达对他的谴责和批判。比如在“郑伯克段于鄢”这个事件中,《左传》解释了这个称呼的用意:段虽然是郑庄公的亲兄弟,但他的行为不配称弟,所以称郑庄公而不提他的“公”字是讥讽他对弟弟的教育失当。而称“克”,则是因为兄弟间的争斗犹如仇敌。这种称呼并不是《左传》的独创,而是来源于《春秋》。《春秋》寓褒贬于直叙之中,故有所谓的“春秋笔法”。
说到郑庄公和他的弟弟共叔段的故事,可谓是一波三折。郑庄公作为嫡长子继承君位后,面对母亲武姜偏爱幼子共叔段的情况,他展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和人性洞察。尽管面对母亲的要求和压力,他依然坚持按照礼制行事,展现出他的大公无私和对礼制的尊重。共叔段却不断扩张势力,最终引发了兄弟间的争斗。这个故事在《左传》中被详细记录,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个故事是如何在《春秋》中一笔带过,又在《左传》中被展开的吧。共叔段大败,逃离京邑,郑庄公随后乘胜追击。京邑失守,共叔段逃往鄢邑,郑庄公亦步步紧逼。共叔段再次失利,最后逃至共国。如此,共叔段的叛乱终于被平定了。
郑庄公因母亲武姜的偏袒而愤然将她安置在城颍,并发誓不相见。一年后,在颍考叔的建议下,郑庄公掘地见母,与她和解。
历史上对这一事件的评价多种多样。《公羊传》和《谷梁传》对此事件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批评。后世儒家名人,从孔子开始,几乎一致将郑庄公视为阴险狠毒、奸诈虚伪之徒。东汉大儒杨震、南宋人吕祖谦,乃至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均对郑庄公进行了严厉的指责。
深入分析,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本就是死结。郑庄公与共叔段的斗争只是众多骨肉相残的缩影。历史上,类似的争权斗争层出不穷。如晋国的曲沃翼城之争、唐朝的“玄武门事变”、明朝的“靖难之役”、清朝的“九龙夺嫡”等,都是这种斗争的极端表现。
郑庄公之所以受到如此多的非议,除了“幽母杀弟”外,更主要的是他起兵对抗周桓王并射伤对方。为了对付共叔段,郑庄公长时间未入朝协助周平王,导致朝政被交付给了虢公。当周桓王继位后,他认为父亲的死与郑庄公有关,因此对郑庄公心生怨恨。一气之下,周桓王解除了郑庄公的政务,郑庄公因此心生不满,转而将矛头指向宋国。他借周桓王的名义讨伐宋国,展现出其雄主的地位。然而这种行动在孔子等人看来是大逆不道的。
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是复杂而残酷的。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需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历史背景,避免片面评价。在周桓王的旗帜下,郑庄公借助齐国和鲁国的支持,迅速攻破了宋国,消灭了宋荡公,另立公子冯为新的国君,给宋国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这场胜利,让他出了一口恶气,满意而归。
周桓王听说郑庄公假借自己的名义去征战,感到十分愤怒。他先是撤去了郑庄公的左卿士职位,然后调集蔡、卫、陈三国去征讨他。按照当时的规矩,天子亲自带领诸侯国的军队前来问罪,诸侯国必须认错。但郑庄公却不肯忍受这样的屈辱,他整顿军队,准备迎战。
于是,周、郑两军在繻葛(今河南长葛市东北二十里)展开了激战。刀枪无眼,周桓王在混战中受伤,大败而归。这一战,周王室那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被彻底摧毁。
诸侯问鼎,群雄争霸的局面由此开启,春秋大混战宣告开始。这一变化让孔子等人感到气愤和绝望。
在孔子的心目中,夏、商、周三代是历史上最美好的时代。他曾经说:“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夏、商、周三代的美好在于什么呢?《论语·颜渊》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认清自己的角色和位置,遵守社会等级名分,各自安分守己。
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孔子的这种想法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存在。西周末期,中国奴隶制度正在崩溃,封建制度正在蓬勃兴起。郑庄公对抗周王室,只是反制约的表现,和其平定共叔段的叛乱一样,都是追求自由和独立的表现。他的所作所为,是独立个体在新社会制度下实现一统天下的主观需要,也在客观上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孔子等人缺乏这样的历史观,他们只能沉浸在“礼乐崩坏”的痛苦中,把怨气撒向了第一个挑战周王室尊严的郑庄公。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郑庄公因此被诅咒为“古今大恶”之人。
考古中国
- 郑庄公为什么会被诅咒成为了古今大恶之人?他
- 徐森玉致袁同礼先生书札抗战故宫文物西迁往事
- 澳大利亚的这个种族被白人彻底灭绝了
- 宁古塔是什么地方 宁古塔有多恐怖
- 到底什么可以归为珍贵文物,其价值由谁来决定
- 中世纪欧洲真的很黑暗吗-揭秘真实的欧洲中世纪
- 说起湘乡,历史回声依然清晰可见。
- 西游记中那些惊人政治隐喻:真假美猴王暗喻什
- 秦始皇为什么坚持要修筑长城?
- 秦始皇兵马俑考古发现第一人悄然离世
- A股历史上的那几次至暗时刻
- 日本十大灵异事件 日本真实灵异事件
- 唐高宗是哪位 唐高宗是哪位叫什么名字
- 清朝满清八旗制与锡伯族牛录间什么关系
- 传说中的武侠秘籍九阴真经
- 长城是为了防御外敌,为何身为外敌的金人也修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