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810事件
深圳810事件:股票认购抽签表的抢购风波与中国证券史的转折点
在1992年8月10日的深圳,发生了一场因新股发行机制缺陷和舞弊现象引发的全国性股票认购抽签表抢购风波,被广大人们称之为“深圳810事件”。这一事件被视为中国证券史的重要转折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证券市场的未来走向。
一、事件背景
在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试运行后,股票价格持续暴涨,尤其是龙头股票在半年内的涨幅超过10倍,引发了全民性的炒股热潮。而在1992年,深圳计划发行5亿元新股。由于新股发行的机制争议和认购表的稀缺性,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尽管为了增加透明度,曾计划采用银行预存款抽签方式,但因舆论反对“维护富人利益”的观点而继续沿用排队购表模式。这导致了身份证跨省倒卖现象的频发。
二、事件经过
群体性冲突:在8月10日晚间,数千名未能购得抽签表的民众聚集在深南中路一带,高呼反腐败口号并冲击深圳市所在地。他们投掷石块破坏警车,使得现场秩序彻底崩溃。面对此状况,深圳市连夜决定增发500万张兑换表,并延长回收期限至8月11日。经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事态逐渐得以平息。
三、事件影响
制度变革:深圳810事件直接推动了国务院证券委员会(证监会前身)的成立。这一事件也促使新股发行机制的改革,引入了预缴款、电子抽签等机制,大大减少了人为干预的空间。这一事件的历史定位十分重要。它被视为“新中国证券史上第一场股市灾难”,暴露出早期证券市场设计缺陷与监管不足的问题,成为资本市场规范化的重要警示。
深圳810事件不仅是一次股票认购抽签表的抢购风波,更是中国证券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这一事件推动了证券市场的制度变革和规范化发展,为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