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最古风舞蹈(致敬经典-中国历史上最惊艳的

热点新闻 2024-12-29 14:43www.kangaizheng.com奇闻异事

中国古代舞蹈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便已萌芽,至商周时期逐渐繁荣。今天,我们来一起领略中国古代十大舞蹈的魅力,它们包括霓裳羽衣舞、胡旋舞、剑舞、盘鼓舞、清商乐舞、惊鸿舞、长袖舞、巴渝舞、浑脱舞以及十六天魔舞等。

霓裳羽衣舞,被誉为唐代宫廷音乐的璀璨明珠。此舞源自唐玄宗对神仙的向往,描绘了一幅仙境中的仙女形象。其舞乐服饰均展现虚无缥缈的仙境之美,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唐玄宗曾亲自教授此舞,并受到杨贵妃的青睐。其乐队配置包括磬、筝、箫等乐器,乐声如跳珠撼玉,令人陶醉。

接下来是西域传来的民间舞——胡杨舞。这种舞蹈节拍鲜明,奔腾欢快,多旋转蹬踏,故名“胡杨”。其伴奏音乐以打击乐为主,体现了其快速节奏和刚劲风格。历史上有许多擅长胡杨舞的舞者,如安禄山。白居易等诗人也留下了描绘胡杨舞的精彩诗篇。

中国古代舞蹈多姿多彩,各具特色。这些舞蹈不仅展现了古人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文化。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舞蹈的魅力,不妨进一步研究和欣赏这些舞蹈的表演形式和历史背景。

再谈霓裳羽衣舞,除了白居易描述的三十六段歌舞外,我们还知道玄宗皇帝曾亲自教授此舞,由宫女歌唱伴奏。其表演情景在白居易、元稹的诗中均有生动描绘。此舞表明唐代大曲已有庞大而多变的曲体,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取得的巨大成就。

至于胡杨舞,除了是西域游牧民族传来的民间舞外,还通过丝绸之路传入长安。跳舞的胡旋女穿着宽摆长裙,头戴饰品,长袖摆,旋舞起来时如飘雪纷飞。历史上有许多诗人留下描绘胡杨舞的诗句,如刘言史的《王中丞宅夜观胡腾》和李端的《胡腾儿》等。

在舞者的表演中,那舞动的身姿犹如人间无可比拟的奇妙景象,奔车轮缓旋风迟,都无法比拟其动感之美。那穿着短裙长袖紧身舞衣的舞者,腰间束着佩带,下穿绿裤红皮靴,披着轻柔纱巾,佩带着无数饰品,在舞台上展现出绝美的舞姿。观众为之倾倒,连正面与背面都让人眼花缭乱,无法分辨。这美妙的舞姿让天子都为之倾倒。

剑舞,又称剑器舞,是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短剑的剑柄与剑体之间装有活动装置,使表演者可自由甩动、旋转短剑,发出有规律的音响,与优美的舞姿相辅相成,营造出一种战斗的氛围。这种舞蹈的节奏被称为“打令”。剑舞原本为男性舞蹈,但经过长时间的流传,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缓慢、典雅的女性舞蹈。其舞蹈形式多种多样,一般为四人舞。还有一种由流浪艺人传承的少年剑舞,风格类似武术,充满战斗性。这种舞蹈的舞姿矫健而奇妙,如同翟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晚唐时期,剑舞的工具除了剑之外,还增加了旗帜和火炬。原本的独舞形式在晚唐时期已经转变为群舞,到了宋代更是发展为宫廷队舞,按照大曲形式演奏,包括歌舞、对答、勾念、自念等,演者轮流出场,并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如“鸿门宴”、公孙大娘舞剑等。剑舞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体现了人们对权力的象征和身体的锻炼。剑术不仅是武术的一种手段,更是人们表达情感、展示心意的工具。练剑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剑术来抒发情感、尽情表达,这也是古人“舞以达欢”、“舞以尽意”的体现。

盘鼓舞是一种独特的传统舞蹈形式,表演者会在盘子和鼓上展示各种高难度的舞蹈技巧。这种舞蹈起源于汉代,舞者在排列在地上的盘子和鼓上跳跃、旋转,表演出各种优美的舞姿。盘鼓舞将舞蹈与杂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中国传统舞蹈的特殊风格。在汉代的画像砖石上,我们可以欣赏到丰富的盘鼓舞形象,舞者姿态优美矫健,飞舞长袖、踩鼓下腰、按鼓倒立等各种动作都栩栩如生。

清商乐舞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俗乐舞形式,它涵盖了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的音乐舞蹈文化。这种舞蹈不断吸取民间乐舞的营养,代有新作,被认为是华夏正声。清商乐舞在汉魏西晋时期尤为鼎盛,当时的女乐歌舞形式尤为流行。这种舞蹈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其内容包括中原旧曲、汉魏杂舞以及江南新声等。直到唐武则天时期,清商乐舞逐渐式微。关于清商乐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源于古代的商歌。无论是哪种说法都体现了人们对这种古老传统音乐的热爱与传承。《淮南子修务训》中高诱注释,提及“清,商也;浊,宫也”,揭示了清商乐的基本内涵。清商,源自汉代乐府《相和歌》中的清商三调,历经汉魏六朝至唐初,不断汲取民间乐舞精华,代有新作,被誉为华夏正声。

在汉魏西晋时期,清商乐舞以女乐歌舞为主要形式。如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所描绘的,清商乐舞是一种极为美妙的艺术表现形式。曹魏时期的帝王们对清商乐舞极为热爱,曹操甚至设立清商署,专门负责女乐舞的运作。许多文人如曹操父子等都曾根据清商三调的乐曲创作歌舞诗歌。

谈及唐代,除了清商乐舞,还有两种舞蹈尤为出名:惊鸿舞和长袖舞。惊鸿舞是唐玄宗早期宠妃梅妃的成名舞蹈,以写意手法表现鸿雁在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极富优美韵味。而长袖舞则是中国古典舞中的一种,在秦代之前便已存在,舞人以手袖为威仪,凭借长袖交横飞舞的千姿百态来表达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这两种舞蹈都展现了古典舞蹈的魅力和韵味。

除了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这两种舞蹈在当时也极为流行。梅妃的《惊鸿舞》在当时广为流传,被唐代人用来形容舞态优美轻盈。而长袖舞更是成为战国楚国宫廷的风尚,被汉人继承并更为盛行。舞者多是长袖细腰,有的腰身蜷曲,背后能蜷成环状,舞技美妙绝伦。

巴渝舞

巴渝舞,源自西汉初年,从西南地区的賨人(板盾蛮)传来,堪称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战前舞蹈。舞者们身披盔甲,手持矛、箭,仿佛重现古老战场的英勇景象。每当他们口唱賨人战歌,乐舞交织,边歌边舞,那种激昂的氛围便油然而生。舞者人数为36人,这是群舞的壮丽景象。其伴奏音乐以铜鼓为主,配合击磬、摇鼗、抚琴,舞曲包括《矛渝本歌曲》、《安渝本歌曲》等。

巴渝舞原是一股活跃于西南地区的民间舞蹈力量,后来却传入了宫廷,成为宫廷宴会上的重要表演节目,用于展现旅战斗的场面,歌颂帝王的功德。尽管汉哀帝废除了部分乐府,但对巴渝舞的舞者36人仍保留,将其列入雅乐舞蹈系统。这种舞蹈在我国古代舞蹈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关于巴渝舞的起源,众说纷纭。董其祥教授在《巴渝舞源流考》中详细探讨了其发源地,而胡宏基先生则在《解读巴渝舞》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晋人和北魏郦道元也为巴渝舞的起源留下了注释。

浑脱舞

浑脱舞,原名《泼寒胡戏》,又名《苏幕遮》,意为“披巾”。它是五代十国北周及初唐时期的舞蹈,起源于伊朗,通过龟兹传入中原。史料记载,北周大象元年腊月,胡人在正武殿上表演此舞,用水互相泼洒,称之为乞寒。到了唐代武则天和中宗时期,浑脱舞达到了鼎盛,不仅在都市广为流传,宫廷中也表演了《浑脱》舞蹈。后来,《浑脱》和《剑器》二舞结合,甚至一度融为一体。

唐代时期,西域乐舞大量传入内地,其中就包括名为“泼寒胡戏”或“泼胡气寒”的西域风俗性歌舞游乐活动。这种活动源于大秦国(东罗马帝国),经丝绸之路传到西域,再传入内地。类似于现今傣族地区的泼水节,但“泼寒胡戏”是在寒冬季节进行。人们穿着胡服、骑着骏马、相互泼水嬉戏、奔驰追逐、喧噪喊叫、尽情欢乐。从唐武则天当政末年兴起,到中宗时期已大为盛行。到了唐玄宗时期,由于对这种较为粗犷的外来风俗不大赏识,加之朝臣的进谏,这种活动逐渐在中原地区绝迹。

十六天魔舞

《十六天魔舞》是元代在宫中做佛事时表演的女子群舞。创作于元顺帝至正十四年(1354年)。《元史·顺帝本纪》记载顺帝在宫中让宫女们表演此舞。舞者们戴着象牙佛冠,身披璎珞,穿着大红绡金长短裙,手持法器。其中一人还执铃杵奏乐。另有由十一个宫女组成的伴奏乐队。此舞只在宫中做佛事时表演。

元顺帝初时可能是不得已将朝政大事托付给大臣,自己专心游乐。但久而久之,他渐渐觉得这种生活不错,因此乐此不疲。长时间的单调生活可能会使他感到厌烦。文本中描绘的十六天魔舞是元代宫廷中的独特表演,展现了当时的宫廷文化和佛教信仰。元顺帝元天启在位七年,而元顺帝却长达三十五年。在漫长的统治岁月里,元顺帝不仅满足于建筑模型和龙舟的制造,他还为自己找到了更为刺激和充满魅力的娱乐方式。这种娱乐与元代的著名舞蹈“十六天魔舞”有着密切的关联。

“十六天魔舞”是元代歌舞艺术的瑰宝,常常作为元代歌舞的代表被提及。据《元史》记载,这种舞蹈由十六位宫女表演,她们将头发精心编织成若干小辫,佩戴着象牙佛冠,身披若隐若现的缨络,下穿大红色镶金边的超短裙,上穿金丝小袄,肩披云霞般的披肩,妖艳动人。其中一位宫女手持铃杵领舞,姿态万千,魅力四溢。另外十一位宫女则身着白色透明丝衣,头上系着白色丝带,作为伴舞,舞姿同样引人注目。

每当宫中举行佛事或元顺帝感到寂寞时,便会命令她们载歌载舞,为宫廷带来欢乐和喜庆。其中,三圣奴、妙乐奴、文殊奴三位宫女的舞姿尤为出色,因此常常受到元顺帝的赏赐。

元顺帝的娱乐活动过于奢华和放纵,导致他逐渐疏于国事。元朝灭亡后,许多人将亡国的原因归咎于“十六天魔舞”。有人甚至将其比作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同为亡国之音。

在逃离大都、逃往漠北之际,元顺帝仍不忘带上他心爱的“天魔舞队”,继续他的“大喜乐”。可见,他对这种舞蹈的热爱之深,已经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这段历史不仅让人感叹元顺帝的奢华生活,也让人对元代的歌舞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上一篇:早餐奶可以空腹喝吗 最好搭配主食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