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发现全球最早侏罗纪花蕾
近日,中国科学院和华南农业大学的科学家合作在《伦敦地质学会特刊》发表了一项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他们发现了内蒙古宁城道虎沟中晚侏罗世地层中的花蕾化石——侏罗花蕾。这一发现成为全球最早的花蕾化石记录,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这项发现的化石材料具有无可替代的优点。侏罗花蕾化石不仅包含了花蕾本身,还有直接相连的果实、枝以及叶的痕迹。论文作者之一、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鑫向《中国科学报》透露了这一重要发现。
研究结果表明,侏罗花蕾的茎叶与已知的任何裸子植物都不相同。更引人注目的是,侏罗花蕾是和其果实直接相连的,这一特点在古植物学中非常罕见。如果按照古植物学家的常规操作,这种直接相连的特征会使侏罗花蕾的果实和花蕾被认为是属于不同的植物。这一发现打破了人们的传统认知,引发了学术界的热议。
植物学家普遍认为,被子植物是在大约距今1.3亿年的早白垩世开始繁盛的。基于中国学者对中国化石材料的研究,这种说法有待商榷。因为在中国侏罗纪时期,就已经有了被子植物及其花朵的踪迹。这一发现引发了关于被子植物起源的学术争议,需要通过对侏罗纪的植物化石进行深入研究来验证。
此次发现的化石呈现出独特的特征。它的果实与已知的任何裸子植物都有显著不同,暗示它属于被子植物的身份。其花蕾有多枚花被片包裹花心,这在裸子植物中极为罕见。它的果实和花蕾在大小和形貌上的巨大反差表明,侏罗花蕾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形貌的巨大变化。这些特点为我们揭示了侏罗花蕾的独特之处和发育过程的重要信息。
最引人注目的是,侏罗花蕾在从花蕾到果实的发育过程中必然经历开放的花朵阶段。尽管表面上看,化石只包含了花蕾和果实,但侏罗花蕾却在悄然告诉我们:“我也有春天!”这一发现为我们揭示了植物的生殖过程,让我们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相关论文信息可通过以下链接获取: 来源:《中国科学报》。这一发现为我们揭示了植物的奥秘,为植物学的研究开启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