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蒋爱珍枪杀三人 为何竟有两万人去信求轻判?
核心提示:
在遥远的1978年,新疆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案,蒋爱珍女士因一时激愤,连杀三人。这起案件并未引起社会的广泛谴责,反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石河子法院在短短5个月内收到了超过两万封来信,纷纷要求基于她的义愤给予轻判。新疆高级法院最终决定不对蒋爱珍判处死刑,这一决定大快人心,有效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深入报道:
蒋爱珍,一个名字在1978年的石河子引起了深深的关注。为何她会连杀三人?又为何在犯下如此重罪后,会得到大多数人的同情?群众的声音是:“这个娃娃可惜了!”即使在看守所,人们也反映说,这个犯人很老实,不象是一贯作恶的人。
当我们审判员提审蒋爱珍时,她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二十四岁的女青年,看上去庄重、矜持。当被问及为何时,她情绪激动,说话哽咽,不时掉泪。审问进行到一半时,她无法继续下去,呼吸急促,被允许暂时休息。我们在厕所外等待时,听到她痛苦的嚎啕大哭。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如此痛苦?为何她要选择?这起案件的缘起令人深思。蒋爱珍,这个来自浙江绍兴的女士,带着梦想和期待来到新疆石河子生产建设兵团。她在农场辛勤劳动,后来被推荐到一四四团医院担任护士。她的工作积极,思想进步,一度被选为党支部委员,兼任团支部书记。她的生活看似平稳顺利,然而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却是无人能知。
蒋爱珍的哥哥与一四四团医院党支部副书记张国政,曾是并肩作战的老战友。当蒋爱珍进入医院后,她的哥哥嘱托张国政要像亲兄妹一样关心她。张国政热心肠,积极帮助蒋爱珍成长进步,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因此而日益密切。
一四四团内部存在严重的派系问题。李佩华、谢世平两位党员和医院的一些领导,与张国政早有矛盾,一直在寻找机会整他。
1978年3月18日,蒋爱珍被批准回浙江探亲。就在她走的前一天晚上,张国政和另一个人曾到她的卧室(外科值班室),关心地嘱咐她路上的注意事项。李佩华和谢世平却无端猜测张国政和蒋爱珍之间有不当关系。在他们的阴谋下,副院长粟某给予了支持。
半夜时分,谢世平带了六七个人,把外科值班室和张国政家的门窗、过道都严密监控起来。他们哄骗了一名护士,以抢救病人需要纱布为由,骗开了蒋爱珍的房门。谢世平闯入卧室,四处搜索张国政的身影,但未找到。蒋爱珍陪护士取纱布回来时,遇到了谢世平。打过招呼后,三人一同走出值班室。蒋爱珍注意到李佩华在黑暗中躲藏,这立即引起了她的怀疑。
由于卧室里放着九百元钱,蒋爱珍担心这些人是为了偷钱而来。于是,她决定向党支部反映这一情况。由于支部书记家离医院较远,她首先找到了张国政。正当张国政查问情况的时候,李佩华和谢世平突然闯入。张国政质问他们来意,李佩华回答说要“抓鬼”。张国政明白这是李、谢二人的阴谋,立即通知支部书记和其他支委前来,同时查看了蒋爱珍的卧室,没有发现任何异常。面对质问,李佩华和谢世平支支吾吾,最后只能说“我们失败了”。
第二天清晨,谢世平前往团党委,捏造事实,诬陷张国政昨晚在蒋爱珍房里做了见不得人的事。随后,谣言迅速传播开来,甚至演变成领导逼迫蒋爱珍承认“三·一七”事件的主要“证据”。
《蒋爱珍的心灵风暴》
三月十八日,蒋爱珍的心灵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愤怒与委屈交织,她选择以泪洗面,卧床不起。回家的探亲之旅也被搁置,她只希望能得到组织上的公正对待,为她澄清事实。这场情绪风暴中,她甚至选择了绝食抗议,直到她哥哥耐心劝解,才恢复了饮食。
勉强起床后,她继续工作,但变得沉默寡言,仿佛与世隔绝。一天下午,谢世平与钟秋在走廊上对张国政进行无理指责,诬蔑他涉及男女关系问题。蒋爱珍穿着白大褂,站在门口,目光呆滞,对于这一切毫无反应。
晚上,蒋爱珍独自一人在值班室时,突然爆发出强烈的情感。她冲出房间,大喊大叫。同事们尽力安抚她,最终将她带回医院。此刻的她情绪激动,哭喊着自己被冤枉,为何不能去接母亲。然后,她突然大笑起来,这一幕让在场的许多人泪目。
经过医生的详细诊断,蒋爱珍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随后被收入病房。她的心灵遭受了巨大的冲击,需要得到适当的照顾和治疗。这个事件也引发了人们对她的深深同情和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在这个充满情感波折的情境中,蒋爱珍的故事让人心痛。她的遭遇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困境,也反映了社会对于公正和心理健康的深层次思考。希望她能得到应有的关怀和帮助,走出心灵的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