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批航空兵团驻训保障任务圆满结束,第119批航空兵团进驻训练并正式担负战备。”该场站站长潘嘉源告诉记者,场站组建57年来常年担负空军航空兵部队战备、驻训以及海军、陆军航空兵跨区机动、转场驻训等保障任务,至今已圆满完成重大演习演练任务近百次,多次被评为后勤工作先进单位,场站党委连续10年被评为先进党委。
牵引车行驶路线违规、加油车到位不及时、电源车操纵员不熟悉特情处置程序,保障指挥室连续下达指令后,各保障分队忙乱无序……保障成建制旅团的时间一下子增加了3倍、人员数量翻了两番,面对新任务官兵出现能力“落差”。
必须打赢人才攻坚战!他们全面开展岗位练兵活动,通过交叉互训、突击强训、实装带教和上岗资格认证等方式,加紧培养“一专多能、一兵多用”型保障人才。汽车连紧扣“能跑长途、能保障、懂修理”标准练兵,四站连实施换岗训练培养“精本职、通两岗、懂多岗”的保障骨干,气象台把预报、观测、探空、测雨4个专业两两结对……
针对部队战备值班任务繁重、警巡出航频繁、应急保障多的特点,他们综合运用模拟训练与任务促训相结合、自主培训与院校送训相结合等方式,培养“战场通”“法规通”和“专业通”。截至目前,该场站已培养出280名多机种保障骨干、350名“一专多能”型保障人才,中士以上士官人人熟悉同一专业8种以上机型、具备同一机型4种以上专业保障能力,其中17人获得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3人被确定为空军作战部队保留技术骨干。
“机场遭袭,跑道受损,立即机动至某民航机场组织飞行保障……”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不到10分钟,由四站、汽车、油料等多支保障力量组成的机动保障分队全副武装集结完毕,紧急机动到达指定民航机场。
该场站突破依托本机场保障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组织保障训练。他们把紧急征用民航机场、异地外降保障等实战课题作为重点纳入年度军事训练计划,结合实际制订详细的异地机动保障预案;结合日常保障任务将制氧、制氮等训练搬到野外,在无依托、无房舍、无水电条件下展开;设置加油、充电系统被袭等实战背景,组织官兵运用半机械化或人工手段实施战时飞行保障;主动与周边加油站、汽车修理厂、大型混凝土厂等单位签订物资供应协议,不断拓宽战时物资军民融合式保障渠道。
考验说来就来。因机场扩建翻修,上级命令该场站整建制机动至某留守机场保障驻训部队。该留守机场整整21年没有担负过保障任务。道面有破损,官兵一条缝一条缝修补;通信线路不通,官兵自主架设;保障设施不全,官兵自带装设备展开保障……10天后,战鹰轰鸣声响彻留守机场上空。
突破机种制约——
从单机种保障到多机种保障跨越
“××机场一架战斗机受天气影响不能降落,预计于上午10时在你部机场迫降,请做好保障准备。”几年前的一天,潘站长突然接到上级指令。
离飞机迫降仅剩40多分钟。外场值班参谋报告“我们没有该机型保障经验,部分专用装设备也没有储备……”
“启动飞机迫降特情处置预案!”随着站长一声令下,等级转进的铃声拉响,各应急保障分队迅速向指定地点集结。飞机着陆后,各保障分队各就各位。没有工作梯,他们用普通的人字梯现场改造;缺少对应机型的加油枪,他们对喷油嘴进行现场改装;没有专用的牵引杆,他们向兄弟单位借……次日清晨,迫降飞机成功起飞返航。
磕磕绊绊完成任务,引起该场站党委“一班人”的深思未来战争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多兵机种联合作战,保障能力单一,迟早会尝到失败的苦果。
为此,他们广泛开展技术革新活动,鼓励官兵通过科研攻关实施“附加式”“组合式”升级改造,将一些功能单一的设备改装成多用途、多功能装备。多功能空空导弹包装吊具、加盖千斤顶、多功能牵引装置等20余项革新成果纷纷出炉。
他们积极探索不同机型、不同建制、不同模式联合作战后勤保障特点规律,努力把部队建成多机种保障基地根据驻训机种专业需要,将人员和装备编配成多个规模小、机动快、能力强的功能模块,随时满足多样化保障需求;出分批保障、分区保障和复合保障3类保障模式,制订了《多机种飞行保障程序规范》,完善了15类170余种作战训练保障方案,实现了“一项任务多种计划,一种计划多套方案,一套方案多种措施”。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该场站具备了歼击、强击、侦查、直升、运输等10多种机型、机种的保障能力,战机连续快速出动准备时间比过去缩短一半。
突破信息化屏障——
从二代机保障到三代机保障跨越
“某型三代机双机转进一等。”一天深夜23时,场站突然接到命令。
三代机战备等级转进比二代机时限更短、要求更高,而场站保障指挥室采取的是打电话的传统方式向各保障分队下达命令,当一个保障分队接到电话通知时,准备时间已经不多了。
传统保障手段打不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经过艰苦探索,他们依托指挥控制平台建成了飞行保障综合信息系统,将各个保障分队联成整体,只需轻点鼠标,保障指令30秒内即可下达到分队。该系统数据库还包含各类保障计划模板,输入保障的机型和架次,系统自动生成保障计划方案。他们还研发综合训练网络信息系统,实现了对训练全程的数字化监控和管理,推进保障模式由人力密集型向信息科技型转变。
着眼作战保障需求,他们将基于信息系统的联合保障指挥机制、现场保障力量、物资筹供力量、抢修抢救力量进行模块组合与科学调配,有效融合场站现有的数十类、数百个保障岗位,探索建立基于作战任务的飞行保障新模式,提高了联合作战保障效能。
飞行保障质量安全精细化管理系统,实现对飞行保障全过程“可知、可视、可控”;航材业务信息系统,促进了保障效率和精确度大幅提升;气象仿真模拟训练系统,辅助观测员在不开雷达主机情况下进行日常操作训练……信息技术成为保障力提升的“加速器”。
前不久,该场站组织某型三代机保障特情处置演练。记者在保障指挥室看到,战勤参谋刘洋轻点鼠标,一道道指令准确传送到各个保障单元,数分钟后十多台保障车辆准时抵达指定地点展开保障。很快,一架架新型战机拔地而起,直刺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