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漳河:穿行百座山峰太行向东流
熟读古书的毛泽东是喜欢古地名的人。他在《关于重庆谈判》一文中谈到上党战役时形容说“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的中间,有一个脚盆,就是上党区。在那个脚盆里,有鱼有肉,阎锡山派了十三个师去抢。我们的方针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脚盆形容得好。从地理看,山西是一个封闭的斜向平行四边形高原,平均海拔千米以上。东边有高大的太行山与河北阻隔,称山西;西边吕梁山隔黄河与陕西相望,又称河东;北边有长城与内蒙古分界;南边有中条山、太行山与河南隔绝。,在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中原和关中平原之间,矗立起一座险峻的山西高原,居高临下,虎视眈眈,战略意义极其重要。
在山西高原内部,太行山与吕梁山两条纵向山脉之间,从北到南,雁形排列着大同、忻州、太原、临汾、运城五大河谷盆地,很像毛泽东为人民日报题写的“人”字左边那长长一撇;至于右边短促的一捺,就是被太岳山隔开的晋东南上党盆地了。
上党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秦设36郡,上党郡列名其中。不过,上党地区包括的范围,历朝屡有变动,学术界至今仍有争议。,上党相当于整个晋东南,主要包括今天的山西省长治、晋城两市和晋中部分县市以及河北省的部分县市。毫无疑问,古上党的核心区域即今天的长治市,可以视长治为狭义的上党。
苏东坡说“上党从来天下脊。”上党盆地,通称沁潞高原,与今日长治市的辖境大体相当。盆地底部平坦,海拔900米左右,四周为太岳、太行两座山脉环抱,最高的为太岳山北台顶海拔2453米。从海拔不足100米的华北平原仰望,太行之巅的上党盆地高耸入云,宛在天外。曹操《苦寒行》咏道“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连朱熹也感叹“太行山,河北诸州皆旋其趾,潞州上党在天脊最高处,过河便见太行山在半天,如黑云然。”
天脊之水,叫浊漳河。除了西部的沁源县,整个上党盆地的径流,绝大部分汇入东出太行的浊漳河,全长221公里,在山西境内流经12个县市,流域面积10035平方公里,占长治市总面积的72.2%。浊漳河流域与上党盆地两个概念,大体上重合。浊漳河出太行山后,在涉县合漳与清漳河汇合,称漳河。漳河的故事就多了。西门豹治邺,说的就是漳河河伯娶妇;铜雀春深锁二乔,曹操的铜雀台也建在漳河之畔。漳河继续东流,入卫河,为海河南支流,注入渤海。
“行经百度水,只是一漳河。不畏奔腾急,其如转折多。”这是明代诗人谢榛的诗句。上党盆地溪涧众多,流向不一,但绝大多数汇入浊漳河。浊漳河上游属于扇形水系,共有三个源头南源、西源和北源。它们在襄垣县先后合流。浊漳干流穿越黎城、潞城、平顺境内,东下太行,奔河南林州市和河北涉县,然后在广袤的华北平原徐徐流淌。
有水的地方才可能发展文明。流域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地理与人文相互激荡,最终形成充满地域特色的文明。上党盆地的河流,从远古一直流到今天,哺育了源远流长的上党文化。浊漳河,这条天脊上的河流,历经所有的王朝兴衰,堪称中国古老、悠远的一条河流。
远古神话笼罩的山川
浊漳河南源,发端于长子县发鸠山,全长104公里,流经长治、壶关、屯留、潞城等县市,在襄垣甘村与西源汇合,流域面积3522平方公里,是长治市最大的河流。
发鸠山,一定让你想起了什么。对!《山海经》记载的《精卫填海》故事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游东海溺死,化身为精卫鸟,衔木石填海。这是《山海经》中最让人同情的悲壮故事。关于发鸠山,郭璞在注中明确说“今在上党郡长子县西。”发鸠山属于太岳山系,是一列雄伟的山脉,主峰方山峰海拔1647米。从山麓盘旋上山,童山濯濯,群山之巅才长出一片片低矮的松林,像是戴着苍翠的帽子。我没有看见柘木——一种桑科植物,更没发现精卫鸟。
发鸠山下,石哲镇房头村的房头庙,村人为炎帝的小女儿建了一座灵湫庙,女娃也成了漳源水神。庙旁一块新立的石碑写道“长子县西发鸠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庙,泉由庙出。宋政和间祷雨有应,赐额灵湫。盖浊漳之南源也。”庙前老的出水口已经无水,残断的石龙头委弃在地,南源变成了附近的一口井,细流汩汩溢出。村人说,井水从不枯竭,庙后的发鸠山脉再无泉水。
灵湫庙相当破败。山门之上是明代的戏台,华美而落寞。院子里留存着十几通历代碑碣,有些镌刻在松软的红色砂岩碑上,字迹漫漶不清。据说灵湫庙曾被国营林场占用,拆了正殿,建起一座两层的办公楼。村人只好在现代砖楼里重塑神像。中间一尊是“三奶奶”,即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右套间是“大奶奶”,炎帝的妻子;左套间是“二奶奶”,炎帝的大女儿;各有两个丫头侍候。三尊女神如同一个模子倒出来的,衣裳鲜丽。
村里的吕大爷说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是庙会,附近的村子都有人来;求雨的也有,戴着柳条帽,赤脚跪求,带一罐水回去;庙里三奶奶最灵。
太行山与太岳山,远古的神话传说太多了。羊头山在长子、长治、高平三县交界处,是神农遗迹最密集的地区,有神农城、神农泉、五谷畦、谷关和炎帝陵。长治市郊的百谷山,又名老顶山,《潞州志》称“百谷山……昔神农尝百谷于此,故建庙祀之。”如今山头上建起了一座高达39米的巨型铜像,市区就能遥遥望见;山中有古寒泉,又称神农井。根据地方志记载,潞城、黎城、襄垣等地都有炎帝神农的遗迹,而炎帝庙神农庙,更是遍布城乡,指不胜屈。
屯留县的三嵕山,即老爷山,传说羿射九日的地方。尧帝之时,十日并出,草木尽焦,尧于是派羿上射九日,万民皆喜。《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云“三嵕山……在(屯留)县西北三十五里,三峰高峻,为县伟观。相传羿射九乌之所。”羿神在晋东南很有影响,各地都建有不少三嵕庙。民间还流传一个更生动的故事羿本名张三嵕,担着砂锅被太阳晒化了的石浆滑了一跤,大为生气,于是用桑木扁担为弓,将天上十二个太阳射下十个,还有一个射偏了,变成暗淡的月亮。
黄昏,我们赶到长治县郝家庄乡上郝村天台山看女娲补天处。天台山是平原间一块高地,上有小土堆,浑圆如墓冢,称无影堆。据说,夏至这一天,人站在土丘上,整天都看不到自己的身影;,一年到头,土丘也不会投下山影。清《潞安府志》记载说“天台山无影堆在县城西南廿华里,高台十九丈,周二里,四周平坦,日出入胥无影,古传女娲炼五彩补天之地,又名望儿台。”站在无影堆上瞭望,夕阳西下,平野空阔,远处城镇星星点点,天际线上微微起伏着山脉的轮廓。
无影堆已经被盗墓者掘过。高台一侧,更有一座巨大而空洞的蓄水池。村人宋来根说,那是1974年兴建的,生产队用于抽水灌溉,1980年左右废弃。无影堆附近,寺庙众多,最有特色的还是女娃庙。庙是新建的,但祭祀的神灵很有意思。求奶水的奶妈神,绘着袒胸露乳哺育婴儿的母亲。庙里不但有求子奶奶,还有一个留着小胡须的求子爷爷。睡奶奶身上盖着五六十床被子,艰于呼吸——都是人们还愿送来的,这光荣未免太沉重。祭台上六尊女神像,分成金脸、粉脸和白脸前后三组。每年神诞日农历二月二十二日,庙会盛大,邻近的乡民都赶来膜拜这位补天与造人的女神。
一方水土养一种梆子
流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往往促成区域内的文化认同。“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地缘产生亲缘,便有“共饮一江水”的观念。密如蛛网的浊漳河水系,无疑是上党盆地文化共同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整个流域内,交通便捷,生活方式相同,人民分享共同的语言、信仰和文化。
上党梆子就是这样一种区域共同文化的产物。
庙会是古代上党人的重要节日。人们为每个神灵建庙,建戏台。戏台总是面对正殿。每一场庙会,说是演戏酬神,最终却是神人共娱。长治到底有多少戏楼呢?谁也说不清。想来浊漳河流过多少村子,就有多少戏台。潞城贾村的十余座神庙,据说个个都带有戏台。有人估计整个上党地区共有古戏台2000多座。段建宏先生《上党古戏台的时空分布》一文,分析从方志中辑出的210座古戏台,发现明清两代,晋南和上党地区各占了近三分之一。上党与晋南,是山西省民间戏曲生活最丰富的两个地区。
明清时期,以梆子、乱弹为主体的山西地方戏曲逐步成型。先是蒲州梆子盛行于晋南,受其影响,诞生了北路梆子(晋北)、中路梆子(晋中)和上党(晋东南)梆子,习称四大梆子。四大梆子分别对应了山西四大区域文化。上党梆子独具特色,是罕见的以梆子腔为主,兼唱昆、罗、卷、黄的多声腔剧种,以本地方言念白。在发展过程中,上党梆子形成了两大流派晋城州底派和长治潞府派。潞府派流行于浊漳河流域。
今天,上党梆子剧团仍在走乡串村演出,相当活跃。现代演出需要的声光电舞台效果,不是传统戏台能够满足的。许多村庄新建了舞台。
这天是长治县苏店镇王董村的瑶池奶奶庙会。长治市文物局闫广先生告诉我们,王董村晚上有上党梆子演出。我们赶过去,村子里张挂着红灯笼,老远就听到锣鼓喧天,近看才发现台下寒风中站着黑压压的一群人。舞台上灯火通明,服饰华丽,唱腔高亢。戏名叫《大登殿》,讲王宝钏寒窑苦等薛平贵十八年的故事。演员很投入,一板一眼,动作夸张,表演利落。
在后台找到韩团长,一位唱了30年戏的中年男子。在剧团里唱大净(俗称“花脸”),明天下午就要上场了;剧团现有60多人;一年到头巡回演出,通常一个地方三天半,演7场,每天演出两场,一年下来要演300多场;上党这地方老百姓喜欢看戏,有时候也去河北演出;收入还可以,排新戏就比较困难,服装投入很大。
看完戏后,闫广先生说“上党梆子打击乐的成分偏重,往往压倒了唱腔。唱腔很火爆,表演也是粗犷豪放,缺点是较少细腻的心理刻画。”谈的是专业意见,又说,“上党梆子是大戏,传统曲目大多演绎历史故事,比如杨家将、岳家将这样精忠报国的主题,大锣大鼓,慷慨激昂,气壮山河,让人热血沸腾,室外演出效果特别好。”
回来后看拍摄的图片,才注意到舞台两侧还挂着一副对联“演离合悲欢,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我想,浊漳河流域日日面对黄土的人民,他们可能不识字,有属于自己的戏曲文化,能够分享广阔时空的人类经验。耳濡目染,他们明白什么叫清官明君、忠臣义士、节妇烈女、孝子贤孙。激越的上党梆子声中,他们融入了这一方水土的集体无意识。
铁货、潞绸和党参
穿过长治县荫城镇的河道极其豪华,护坡用条石垒砌得笔直,装有护栏,几座结实的石拱桥跨河而过。只是,宽大的河床里没有一滴水。
荫城河,发源于西火镇,蜿蜒流过低矮的丘陵,汇入浊漳南源的一级支流陶清河。它眼下没有水。冬春季节,浊漳河水系上游的许多支流都成了干河。长治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多数河流是季节性河流,等于泄洪道。浊漳南源流域为长治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溪水只流经少数幸运的城镇。
如今谁记得荫城呢?老街上的一位妇女见我们打听铁匠铺子,信口道“过去荫城铁货有名啊。万里长城,千里荫城!”
我们找到了一家打铁铺。正在整修菜刀的秦师傅说,他家世代打铁,但他10年前改用空气锤了,打些家用铁具和农具,送到长治市农贸市场卖。我们打听到荫城还有一家传统的打铁铺,是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没开工。
明清时期,荫城是北方最大的铁货集散地,号称日进斗金。周围132个村庄,几乎家家有铁炉,人人会打铁。产品包括钉、锤、锁、铃、锅、勺、壶、铲、笼、盆、桶、刀、剪、锯、斧、犁、锹、锄等几十个种类数百个型号。最早钉类直销,有鱼眼钉、水泡钉、荷花钉、柜钉、车钉等。荫城铁货质优价廉,荫城商人善于经营,荫城铁水奔流全国。直到上世纪30年代,在西洋机制铁货的冲击下,荫城才衰落下来。如今,唯有老街上一幢幢青砖大瓦房,附近南宋镇恢宏的秦家大院,还记得辉煌的铁器时代。
谈到晋商,晋中票商独领风骚,实际上,潞州(长治)商人也是一支劲旅。潞商的崛起与明代开中法和食盐贸易有关,他们的商业活动更侧重本地手工业。顺治《潞安府志》说“上党居万山之中,商贾罕至,且土瘠民贫,所产无几,其奔走什一者,独铁与绸耳。”煤与铁,自古以来就是上党的重要矿产,但明清时期的潞州商人才把上党铁器打造成驰名品牌。
潞绸的兴起非常偶然。明初朱元璋第21个儿子沈王就藩潞州后,曾组织外地数千机户织绸。由于质量上乘,上贡之余,也有不少流入市场,大受欢迎。明代市井小说《金瓶梅》、《醒世恒言》等多处提到潞绸。潞安府一跃成为北方地区最大的丝织业中心,堪与江浙媲美,时有“南松江,北潞安,衣天下”的说法。潞绸的光辉不过300年。清初,因为战争破坏和原料缺乏,潞绸退出了历史舞台。
我曾经怀疑,长治的气候似乎不宜蚕桑。可是乾隆《潞安府志》卷八记载得很清楚“洪武初,潞州大县桑八万余株,至弘治九万余株。”明代诗人常伦《沁水道中》也写到晋东南蚕桑业的盛况“处处人家蚕事忙,盈盈秦女把新桑。”到了清末,光绪《长治县志》却说“山邑不出桑蚕,丝线取给山东和南北直等处。”
我相信就在明清之际,上党地区的气候发生了重大变化。另一个悲剧性的例子,上党人参也是这一时期绝迹的,随后党参出场。
许慎《说文解字》说“人参,药草,出上党。”在汉以前的文献里,人参是上党的特产。南朝陶弘景的《名医别录》谓“人参,生上党山谷及辽东。”人参开始有了第二产地。论质量,医家公认上党壶关县所产的紫团参最好。不料到了明末李时珍的时代,上党已经不产人参了。他在《本草纲目》中说“上党,今潞州也。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今所用者皆是辽参。”
人参属于五加科,对生长环境要求很严,主要分布于北纬30度至50度的温带季风气候区,生长在以柞椴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下。学者认为,明中叶上党山区大量砍伐森林,生态恶化,是导致人参绝迹的重要原因。有意思的是,一种明末以前从未被本草学著作记录的桔梗科植物党参异军突起。许多人把党参误成上党人参,其实二者科属不同,功用也大有差异。无论如何,党参打着上党所产之参的名号,短短三四百年之间,竟崛起成为一种重要中药材。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名贵的人参绝灭了,好歹还有党参支撑长治的药材市场。党参以平顺县虹梯关乡所产最有名。50岁的村民刘海生抱出一皮口袋的党参给我们看,很细,根部只有小指大小。他折断一截,让我们注意白色的芯部“你看,芯是五角形的,这是上党参。只有我们这里产的才叫上党参。”他抱怨说,种党参非常麻烦,花很多工,两三年才有收成,亩产不过百来斤,村里很少有人种了。
药材也是清代潞商经营的重要物产。从前,长子县鲍店镇的药材大会,每年从农历九月十三日至十二月二十三日,会期100天,万商云集,在医药界久负盛名。上党地区的党参、柴胡、黄精、连翘、葛根等药材,在交易会上大出风头。
流经鲍店附近的岚水河,是浊漳南源的一级支流,枯水期也接近断流。我发现,上党地区的商业重镇,都无法利用水运,这是它与南方商业重镇的重大差别。不论支流还是干流,浊漳河都因水量太少,缺乏航运的起码条件。查阅《长治市志》,没有发现历史上有水运航道。古代上党地区的商业,显然完全依赖陆路运输,成本较高。在流域经济的整合与贸易方面,浊漳河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浊漳西源的河神庙
去沁县那天早晨,雪花飘洒,山川迷茫。我担心浊漳西源在高山之巅,那就麻烦了。中午雪停了。西源呢?像南源一样,是漳源镇漳河村附近低冈下的一股泉水,泉上有庙,泉从庙出。几天观察下来,我才明白,长治盆地周边的雄伟大山,植被稀疏,冬春时节根本没有流水。
西源建造得非常漂亮。一个土堆高台。台上一排神庙,背倚太岳山支脉伏牛山。台下两口水池一座三孔石拱桥穿过前面的大水池,石板石栏残缺不全,却经过雕饰,看得出费了心思;后面的方形小池,上下两边各有一个石雕龙头,分别用于进水和出水。泉水从上龙头口中清冽地流出,注入池中。一条河流从这里诞生。
上30级台阶,来到漳河庙。神像粉面黑须,仙风道骨。原来,漳河神就是大名鼎鼎的八仙之一张果老,称通玄先生。
神庙为一组建筑。新修的大殿之外,还有破败的东西配殿,新旧杂陈,倒也相宜。五六方青石碑刻,尽是陈词滥调,但也给庙宇增添了深远的历史感。庙前三株杨树和一株大榆树。当地人介绍,漳河神庙始建于唐,历代不断重建和修葺;庙会时间是旧历每年六月初六和六月二十五日;作为河神,通玄先生最擅长的还是水利;每逢久旱,往往有乡人头戴柳枝帽来祈雨。
在浊漳河的三个源头里,西源流程最短,只有80公里,沿途汇集更小的迎春河、圪芦河、白玉河、郭河、徐阳河、淤泥河等支流,流域面积1689平方公里。有意思的是,西源水量小,能量却很大,光在沁县范围内就建起了十几座水库,包括县城附近的西湖、北海和瘦西湖——从名字可见他们的自信。沁县的口号激动人心四湖围城,八河环绕,打造北方水城。
长治人对水库特别执着。你可能走过无数山川田野,见不到一处水洼;你可能穿过许多条河沟,几乎不湿鞋底;不可误会长治严重缺水。事实上,长治是山西的富水区,年降水量580毫米左右。长治的水,全都囤积在一座又一座水库里,温顺,服从,波澜不惊。浊漳河的三大源流,南源建有漳泽水库,西源有后湾水库,北源有关河水库,全是水量充足、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型水库,还有难以计数的中小型水库。可以说,上党盆地里的绝大多数地表水,都被精心收集了起来。可控制的水才是财富。
浊漳西源,终于在襄垣县城边的古韩镇甘村附近,与长途跋涉的南源会师。那是一片开阔的野地,草木枯黄,大约前些年挖过沙石,河床凌乱不堪。有些地方流水淙淙,有些水流误入歧途,结着一层半透明的冰。我站在河岸默默凝视。水量不大,却是自由的活水。附近工厂一排硕大的烟囱浓烟滚滚。风如刀割。脸上的阳光凉飕飕的。
奴隶皇帝与洗心和尚
浊漳北源发源于晋中市榆社县北部的三县垴,南流入关河水库,进入长治市武乡县。在坝下重新集结的北源水,往东南方向流进襄垣县,与浊漳西南源在合河口汇合。浊漳北源全长约116公里,在长治境内流域面积2110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云簇河、涅河、贾豁河、洪水河、史水河等。
武乡县城东十华里,有个被北源贯穿的开阔盆地,叫南亭川。北原山与南山隔河相望。南亭川是古代武乡县治所在,据说被1938年日军的一把火夷为平地,武乡县治乃迁移到附近的段村镇,即今日的县城。南亭川遂称故县,如今是一个镇。
武乡县出过一个大人物,名叫石勒。公元319年,石勒在襄国(今河北邢台)称帝,建立起后赵政权,为十六国之一。后赵历7主,32年,公元351年亡国。
石勒(274—333)是羯族人,出身低贱。《魏书》说“其先匈奴别部,分散居于上党武乡羯室,因号羯胡”。羯族的族属至今仍有争议,一般认为是匈奴的一个分支,相貌“深目、高鼻、多须”,有人甚至主张是白种人。魏晋时期,上党地区混居着许多少数民族,石勒一家居住在南亭川的北原山下。他的父祖都是部落小帅,生活仍然贫困。
“传说石勒的母亲在这条山谷采野菜,突然觉得肚子痛,就回到家里,生下了石勒。他家的窑洞原来在这里。”武乡县原政协副主席马生旺先生指着石勒城边一座孤零零的土堆说,“你看,土隙里还有烟痕。窑洞烟熏的。现在窑洞没有了。”
我将信将疑。毕竟是一千七百年前的事,很难将传说当真。《晋书》关于石勒出生描述说“勒生时赤光满室,白气自天属于中庭。……所居北原山下草木皆有铁骑之象,家园中生人参,花叶甚茂,悉成人状。”又说他小时在家耕作,耳畔常闻鼓角之声。围绕着大人物,总有一堆神神怪怪的异象。
石勒长大后孔武有力,胆识过人。并州刺史司马腾捕抓胡人卖往山东,两胡一枷,石勒沦为奴隶。他在山东时认识了汲桑,率十八骑起兵追随,汲桑给他起名,才有“石勒”这名字。此后石勒南征北战,队伍越来越壮大,建立后赵政权,统一了北中国。333年,石勒去世,太子石弘即位,转眼被石勒的侄儿石虎夺位。石勒是个雄才大略的豪杰,也重用汉族谋士,但石虎极为暴虐,激化了民族矛盾。349年石虎死,诸子争位,互相残杀。石虎的养孙汉人冉闵(即石闵)乘机灭后赵,并发出有名的“杀胡令”。北方汉族开始对少数民族进行血腥报复,羯族灭绝,成为一个只存在于历史文献中的古代民族。
北原山一带是黄土丘陵地区,山顶地势平坦,现辟为田地,古人在周边险要处用红砂岩筑了一道石墙。传说石勒曾于此驻兵,称石勒寨。山麓还有一圈城墙,马先生说是石勒城——据史志记载,石勒城还有襄垣县、黎城县等处。石勒寨最高处有一个黑黝黝的深洞,像一口深井。同行的市文物局考古队李永杰队长说,这是盗墓贼干的,不是用洛阳铲,而是用一种炸药,非常便捷。《晋书》说,石勒要求自己下葬时穿着常服,无藏金宝,防的正是盗墓贼,“夜瘗山谷,莫知其所”。不知为什么,盗墓贼相信石勒葬回了老家。
站在北原山南望,暮色渐起,面前是一片苍茫的田野,浊漳北源如带,河对面的南山剩下一个青灰色的剪影。我知道山中有茅蓬寺,曾经是一代高僧佛图澄弘法的道场。
佛图澄(232—348)是位奇僧,西域人,79岁来洛阳,能诵经数十万言,辩才无碍,很快成为佛门领袖,弟子众多。《高僧传》称佛图澄身长八尺,风姿闲雅,善诵神咒,役使鬼物。他能闻塔铃而断凶吉,无不灵验;又能够用麻油杂胭脂涂掌,于掌中看见千里外事。最稀奇的,还是他左乳旁有个直径四五寸的窟窿,平时用絮团塞住,晚上读书,拔开絮团,窟窿里透出光亮,一室洞明。旧传每到斋日,他就来到浊漳河边,从窟窿里引出内脏清洗,再装回腹中。佛图澄清洗内脏的地方,唐玄宗曾题刻“洗心”二字,后来,三晋名士傅山亦题有“净脏石”石刻。洗心革面,没想到真有人能够做到。
佛图澄在武乡弘法并非偶然。南山有摩崖石刻“望勒石”,望石勒冈之谓也。佛图澄终于以道术折服了石勒,并被奉为国师,佛教在北方乃得以迅速传播。佛图澄117岁死,其弟子道安、法首、法汰、僧朗等,都是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
隔着浊漳北源,一帝一僧,两位巨人日日相望。很难说谁的身影更加伟岸。茅蓬寺石柱上镌刻着金进士王师正撰写的楹联“南山初祖天竺高僧佛图澄,堂前宾客后赵圣帝石世龙。”从奴隶到皇帝,石勒的功业震古烁今,十分短暂,更不幸的是连带整个羯族遭遇灭顶之灾。佛图澄的事业的确更加久长。
浊漳河谷的木构奇迹
襄垣县甘村,当浊漳南源和西源汇合后,就算干流了。绕过襄垣县城,浊漳河往东部山区流去,在双河口遇到来自武乡县的北源。三源合一,没有欢呼,没有休整。浊漳河在宁静的峡谷里拐了一个弯,进入黎城县境内。浊漳干流有平头河、源庄河、小东河、平顺河、露水河汇入,名列山西第二的170多口辛安泉泉群,也带来了一定的水量。在凤凰山下原起寺,浊漳河调整方向,一路东去,由石城镇马塔村出省,流入河南、河北。浊漳河干流全长124.7公里,境内流域面积2715平方公里。
平顺是山区县,浊漳干流深切太行山脉,在峡谷间曲折穿行。两岸阶地,河心沙洲,往往柳树成林,缠绵婉转,颇有江南水乡的风致;在阳高乡奥治村附近,浊漳河穿越红色砂岩地带,又变得瑰奇险峻,英姿勃发;下游石城镇一带,则群山连绵,峰高水寒。
平顺县最让人惊奇的,不是河流本身,而是河谷两岸保存的古建筑。山西是文物大省,我国宋元以前地面木构建筑72%以上分布在山西,可以确认的4座唐代木构建筑,也统统在山西。长治是山西的文物大市,据2008年调查,元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单体数量达162座,居全国同等城市之首。长治市几座最重要的古建筑,都分布在平顺县。
实会乡王曲村的天台庵,一座建筑面积不到100平方米的孤零零小庙,很不起眼,却是我国仅存的4座唐代木构建筑之一,始建于907年。天台庵很低矮,广深各三间,平面成正方形,单檐歇山顶,筒板布瓦,琉璃脊饰。站在它面前,那平缓的屋坡,深广的出檐,如飞的四翼,让我的心灵突然安静下来。环顾四周,群山肃立,炊烟袅袅,浊漳河绕村而过。质朴,端庄,从容不迫。这就是我们魂牵梦萦的大唐气象。
实会乡还有一处国宝,坐落于实会村龙耳山中的大云院。据殿前的文字简介,弥陀殿建于940年,为全国5处五代木构建筑之一;殿内21平方米壁画,为我国同期寺庙道观中仅存的五代壁画。走进室内,光线暗淡,经过修复的墙面光洁平整,但画面却显得斑驳陆离,不易辨识。我没有细细解读故事,光看那丰腴的观音、菩萨、天王、罗汉造型,广袖长裙的乐伎且歌且舞,优雅的绛红与青绿,就感到一股尘封已久的华丽气息扑面而来。晚唐五代,一个我们多么熟悉又陌生的时代,
深山藏古寺。石城镇的龙门寺,遁迹于山谷之中,远离尘嚣,门前两株白皮松高大而优美。比较起来,龙门寺更像一个建筑博物馆。其前院西配殿建于925年,为五代后唐遗构;大雄宝殿建于1098年,是北宋风貌;天王殿构造灵活,梁枋断面互不一致,显系元构;其他殿堂则为明清重建。一座寺院,集五代、宋、元、明、清建筑于一体,据说为我国现存文物仅见。
我还看过其他许多处古寺院。长子县法门寺的唐塔造型奇特,更让我念念不忘的是宋塑十二圆觉像,潇洒飘逸,有一种绚烂已极的朴素。长子县崇庆寺山门前数十株白皮松实在太美了,终究抵不过寺内宋塑三大士和十八罗汉给我的震撼。长治市区观音堂的彩塑是明代作品,或站立,或垂挂,铺天盖地,密不透风,大大小小有400余尊,令人目不暇接。
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是,为什么浊漳河谷附近保留了这么多唐宋金木构古建筑?长治市志办马书岐先生解释说“平顺是山区,比较封闭,经受的战乱和破坏比较少。古文物容易保存下来。”我觉得与地形也有一定关系。浊漳河在这一带曲流深切,水位较低,地下潜水面也低,像天台庵、淳化寺、龙门寺、大云院这些高台或山腰上的建筑比较干燥,不容易受潮腐烂。山西省第四地质工程勘察院贾志宁院长告诉我“太行山的岩层主要为古生代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其特点是透水,不含水。但它们不能称为喀斯特地貌,因为山西降水量小,岩溶发育不典型。”他的观点给了我启发平顺少雨,即使下雨,石灰岩也能迅速吸收水分,渗入地下。如此干爽的自然环境,实乃木构建筑的福地。
作为上党的母亲河,浊漳河的结局很奇特。事实上,它没有在河道里流完全境。平顺县石城镇崔家拐村附近,人们在河床上建起了一道高高的过水坝,河岸南侧有条引水渠。枯水季节,浊漳河的径流大部分涌进水渠,滔滔而去。这就是著名的红旗渠源。浊漳河离开河道,通过70公里长的“别道”奔赴河南林州市。红旗渠于1969年建成,是当时“人定胜天”理论的一个重大成就。
大坝以下,离省界还有41华里的浊漳河道,流水稀少,但不绝如缕。天脊之水,当它终于从太行山冲决而出时,你也许会惊奇,不如想象那样磅礴。
十大未解之谜
- 全球神秘事件:全球神秘失踪事件
- 农村怪事未解之谜 农村怪事未解之谜是真的吗
- 世界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书籍
- 世界十大超自然未解之谜 世界十大超自然未解之
- 西游记未解之谜 西游记不解之谜有哪些
- 世界未解之谜诡异事件大全 世界未解之谜诡异事
- 遵义时光隧道:遵义时空隧道之谜
- 世界十大未解之谜有哪些 世界十大未解之谜有哪
- 世界未解之谜书籍 世界未解之谜书籍作者
- 最离奇的未解之谜 最离奇的未解之谜是什么
- 世界十大未解之谜排行 十大世界未解之谜有哪些
- 已经解开的未解之谜 已经解开的未解之谜有哪些
- 世界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有哪些
- 世界上十大未解之谜 世界上十大未解之谜真实案
- 揭秘世界未解之谜 世界未解之谜全记录
- 世界上最恐怖的十大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