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六次南巡,百姓为何欢迎康熙,而将乾隆视为瘟神呢?
在历史的长河中,康熙与乾隆的南巡之旅展现出了独特的政治风采。这两位皇帝,各六次踏上南巡之路,每一次都为我们描绘出丰富的历史画卷。他们南巡的经历并非简单的游历,而是富有深刻政治内涵的旅程。
康熙的南巡之旅,主要聚焦于治理黄河这一重大任务。从二十三年至四十六年,他六次踏上江南的土地,每次都致力于治河工作。除了治河之外,康熙帝还前往孔庙祭拜,展现了他对儒家文化的尊重和对江南士人的笼络。他的南巡之旅深受百姓欢迎,因为他顾及民生,不浪费国帑。康熙的南巡花费主要由皇帝本人承担,而不是由百姓买单。他的节俭和务实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乾隆的南巡之旅则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他的南巡次数也达到了六次。头两次南巡,乾隆帝还做了一些实质性工作,如拜祭孔庙、祭祀明孝陵、视察河工等。后几次南巡更多地被理解为游山玩水,排场越来越大,每次巡幸地方都讲究华美,成为各省督抚争相邀宠的机会。乾隆南巡沿途,道路修葺一新,官道通畅笔直,但很多民宅和祖坟被强行拆移。队伍规模庞大,开销全都由地方藩库供应,不足的才由户部拨款。这样的南巡给百姓带来了负担,甚至被视为“瘟神”。
乾隆皇帝一生自负,他认为自己的文治武功无人能及。一次南巡过后,他也意识到南巡靡费国帑。在他走不动的时候,他醒悟过来,留下了一道谕旨,劝诫将来的皇帝不要南巡,以免劳民伤财。这道谕旨被一些历史学家评价为无耻,因为乾隆自己南巡时享受了豪华排场,却要求后来的皇帝节俭。
康熙与乾隆的南巡之旅展现了不同的政治风格和治国理念。康熙的南巡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深受百姓欢迎;而乾隆的南巡则逐渐演变为奢华的排场,给百姓和商人带来了负担。这两位皇帝的南巡之旅,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治国理念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