盎格鲁撒克逊主义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

奇闻趣事 2024-12-14 13:43www.kangaizheng.com童年趣事

在英语的世界里,“盎格鲁撒克逊”一词曾经特指中世纪时期的一个特定阶段。尽管如今某些非主流用法偶尔会在日常语言中重现,例如“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用以描述特定的美国东海岸精英群体,但这样的用法已经远非普遍。对于现代多元文化的社会来说,这样的标签显得过于陈旧和尴尬。

在法国,情况却有所不同。法国人乐于使用“盎格鲁-撒克逊”一词,无论是作为名词还是形容词,来泛指英国人、美国人、加拿大人和澳大利亚人。他们热衷于讨论所谓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这个词几乎无所不包,涵盖了英语世界中的文化、社会、经济、政策等各个方面。法国人还将“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与各种反文化相比较。即使是法国的政治家和媒体人,也毫不忌讳地使用这个词,他们自信法国听众能够理解其背后的意义。

这些现象可能会让敏感的人感到不适。“盎格鲁-撒克逊”这个词包含了一些与种族和族群有关的暗示,这在19世纪和20世纪曾是一段不太光彩的历史的一部分。事实上,法语中的盎格鲁-撒克逊这个词涵盖了太多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而这些文化形态之间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体的。例如,英国人和美国人长期以来并不认为自己属于同一个广义的文化圈,英联邦在1960-1970年代的解体也凸显了这一点。到了21世纪,人们可能更会觉得在法语中使用“盎格鲁-撒克逊”这个词来描述某些人群和地域并不合适。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法国人对这个词的使用在近几十年里经历了爆炸式的增长。当代学者基于大数据的研究显示,无论是作为名词还是形容词,盎格鲁-撒克逊这个词的使用频率都持续上升。这种趋势在法语的各种来源中都得到了证实,包括Frantext法语语料库、可进行文本搜索的数据库以及法国国内的一些顶尖出版物。虽然这些数据库并未包含非书面的来源,但可以看到在法国的广播和电视节目中,盎格鲁-撒克逊这个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尽管某些出版物和脱口秀主持人会试图限制这个词的使用,但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在英语国家工作、说英语的外国人仍可能会被形容为“典型的盎格鲁-撒克逊人”。

那么,为什么法国人如此钟爱使用盎格鲁-撒克逊这个词呢?为何在英语世界逐渐放弃这个词后,法国人仍在使用它呢?答案在于这个词的复杂历史背景。自19世纪中叶至今,这个词的意义逐渐融入了一些具有法国特色的元素。其中重要的一点是,盎格鲁-撒克逊一词与法国的国族认同紧密相连。换句话说,当法国人谈论“盎格鲁-撒克逊人”或将其作为形容词使用时,他们实际上是在谈论他们自己。对法国人来说,“盎格鲁-撒克逊”是“法国性”的一面镜子,是法国的另一个自我,有时也成为法国最强劲的对手。

通过观察谷歌N-Gram图表,我们可以发现这个词的命运与现代法国国家建构过程中的关键时刻紧密相连。图表中的四个高峰分别出现在1860年代末至1870年代初、1900年左右、1920年代中期以及二战后,这些时间点恰好与法国的危机与转型相吻合。到了21世纪,法国人对这个词的使用掀起了一股小高潮。法国在某一时期似乎重新思考了自身文化身份,并考虑如何与盎格鲁-撒克逊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这种思考的背景起源于19世纪中期,当时法国对“盎格鲁-撒克逊”一词的理解尚未完全超出其原本指代“中世纪早期”的含义。

随着拿破仑三世试图将法兰西帝国的版图拓展至拉丁美洲但未获成功,这个词开始有了新的含义。法国学术界开始使用“盎格鲁-撒克逊主义”与“拉丁性”相提并论,试图将法国置于一个全球性的“拉丁世界”的中心。但显然,这种构想忽视了英美的国际地位,这两个国家在随后的岁月里在法语中的“盎格鲁-撒克逊”概念中占据了核心位置。

随着这个词逐渐被更广泛的群体所接受,它开始在法国社会中广泛流传。埃米尔·里特编写的《法语词典》收录了这一词汇,并赋予其新的含义:当谈及美国人和英国人时,他们被统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人”。这意味着该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包含族群和种族刻板印象的跨国概念。

这一词汇的兴起并非偶然,它与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失败以及巴黎公社的冲击密切相关。那时,法国人民开始寻找自己的“国魂”,而具有改良及自由主义倾向的精英则向国外寻求思想理念以帮助法国复兴。英国因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强大影响力及经济力量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在19世纪末法国的公共辩论中,对英国的看法——或者说是对盎格鲁-撒克逊的看法——进一步得到强化。学者埃德蒙·德莫林通过一本小册子《盎格鲁-撒克逊人取得霸权的根据何在?》诉诸一系列数据、观察以及种族分类学理论,论证了盎格鲁-撒克逊人在现代世界中的优势。他强调了这一族群团体在追求帝国霸权和经济成长方面的效率,以及他们独特的社会结构、家庭组织和学校体系。

透过糅合英美文化,德莫林炮制出一个在殖民主义与资本主义双重驱动下扩张的强势神话。他认为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内在追求资本主义的冲动源于其独特的社会结构,而这种结构可以追溯到他们对凯尔特人的征服与统治。他还高度赞赏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教育制度与理念,认为这些元素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德莫林的这种观点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他的小册子被多次翻印,并译成多种语言,包括英语、德语、西班牙语等。这些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法国在重新定义自身文化身份时对于外部因素的考量与借鉴,同时也揭示了法国社会对于种族、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与探索。这篇文章描绘了在法国对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观念演变及影响。自德莫林的作品出版以来,盎格鲁-撒克逊这一概念在法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响。

德莫林的一系列论述使得一种新的观念在法国国内逐渐成形,即将英美两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将德国排除在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行列之外。德莫林的书详细分析了盎格鲁-撒克逊人与德国人在教育体系及公共生活方面的差异,强化了人们对盎格鲁-撒克逊人独特性和优越性的认知。这本书在法国出版后,成为了一个在殖民主义与资本主义双重驱动下进行扩张的强势神话的推手。随着美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殖民活动的出现,这一观念的影响更加深入人心。与此法国文学作品的创作也加强了德莫林的族群-种族分类学理论在法国文化中的地位。法国精英开始更加关注盎格鲁-撒克逊人内在的力量与影响力。然而这种认识也包含着法国思想的担忧,担心盎格鲁-撒克逊人代表着过度竞争的资本主义和个人主义,对法国社会造成了威胁。这种担忧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社会动荡和经济大萧条时期达到了高潮。尽管如此,法国人在二战后仍然频繁地提及盎格鲁-撒克逊人,并再次将目光投向他们,寻求启示和借鉴。英国和美国的实力和影响力在当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而在法国的视角下,他们则显得尤为耀眼和领先。文章用生动、流畅的语言表达了这些观点,同时通过文学、历史和政治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整个文章不仅展现了法国人对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复杂情感,也揭示了这一观念在法国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文章还强调了盎格鲁-撒克逊人在全球扩张中的企图和影响力,引发了读者对这一群体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整体上,文章的语言生动丰富,逻辑清晰连贯,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推进,法国对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和演进。从早期的欣赏和借鉴到后来的担忧和批判,再到二战后的反思与自省,这一观念始终在法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最后强调了对盎格鲁-撒克逊世界在全球扩张中的企图和影响力,引发读者对这一群体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里,如何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本文对于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而富有启发性的探讨。诺曼底登陆的符号性意义引人注目,它标志着盟军在法国北部的起点,全面反攻西线。而戴高乐未能参加雅尔塔会议的史实,进一步印证了法国人长期以来的一种信念:盎格鲁-撒克逊世界试图与苏联合谋,独霸全球。这一现象在二战中后期法国的论文和散文中得到了广泛讨论,形成了所谓的“盎格鲁-撒克逊”,这一话题在当时的文献中形成了显著的高峰。这种现象与19世纪的一些时期类似,再次凸显了盎格鲁-撒克逊这一概念在全球冲突中的重要性。

那么,为何近期这一话题再度受到关注?自法国在五十至六十年代逐渐解体以来,尽管法国没有直接参与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尤其是与英美军事的交锋,但法国人使用的盎格鲁-撒克逊一词背后的种族主义意味仍然存在。过去,这个词最常与“盎格鲁-撒克逊种族”一起使用,但在七十年代后,这种用法逐渐受到质疑。如今,当我们谈论诸如“英国人”“法国人”这样的国族群体或“欧洲人”“南亚人”这样的地区性实体时,我们已不再敏感。一旦涉及到“盎格鲁-撒克逊人”、“斯拉夫人”或“黄种人”等词汇,我们就会更加警惕。

那么,法国人为什么还在使用充满争议的盎格鲁-撒克逊这个词呢?原因在于这个词的内涵正在发生变化。自七十年代以来,其种族色彩逐渐淡化,更多地被用于描述社会、文化和经济方面的现象。其中,它常被用于描述晚期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同时也出现在多元文化的争论中。虽然其内涵具有争议性,但在某些时候,它仍能唤起人们对更古老、半军事化的理解的想象。例如,戴高乐曾用它来描述盎格鲁-美利坚在核能和方面的合作。总体来看,这个词如今更多地被用于表述法国和英语世界之间的不同点。

盎格鲁-撒克逊一词与晚期资本主义之间的联系不可忽视。自九十年代以来,记者和编辑们开始将这个词与资本主义和市场联系在一起使用。在诸如《世界外交论衡》等左翼月刊中,可以看到诸如“盎格鲁-撒克逊资本主义所表现出的追求全球霸权的努力”等提法。“盎格鲁-撒克逊自由主义”也被频繁提及,被视为与法国的社会模式相对立。到了九十年代后期,这种提法带有警告意味,警告人们警惕“盎格鲁-撒克逊新自由主义”的霸权或掠夺性的资本主义。在1995年法国公共事业罢工潮期间,这一话题被频繁提及。一些文章还批评法国的某些决策与“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相符,并警告其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

在法国的公共辩论中,“法国对待其少数族群的态度被用来与一种腐蚀性的盎格鲁-撒克逊多元文化主义作对照”。除了左派杂志外,2005年的全民公投也使盎格鲁-撒克逊这个词再次成为热议的焦点。在那次公投中,《世界报》将对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恐惧置于选举的核心。评论指出:“这次反对一票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拒绝。”在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年里,盎格鲁-撒克逊不仅是一个修辞手法,更成为了一个政治斗争的场所。支持或反对“盎格鲁-撒克逊道路”的立场选择,实际上是在紧迫的经济进展争论中确认自己的立场。

另一个常见的使用场合是在多元文化的讨论中。自上世纪8年代以来,法国的政治和知识精英开始采取更加强硬的融合与同化政策,针对国内少数族群展开工作。他们希望复兴法国的共和主义传统,并进一步强化对法国世俗主义的理解,特别是在与法国社群的关系上。这一做法并非万全之策,引发了少数族群的焦虑与不满。法国在此问题上的严格措施,如针对头巾的禁令,也招致了外界的批评。

当前法国的政治态度与“灵便的”英美多元文化主义产生了明显的冲突。这场冲突的焦点之一便是“盎格鲁-撒克逊”这一概念。在最近的争论中,这一概念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法国人将自己对少数族群的态度与盎格鲁-撒克逊的社群主义对立起来。后者被认为过于鼓吹个人主义,导致公民撤退回自己的族群或种族认同中。公共知识分子和政客们对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差异管控方式持批判态度,并强调法国的融合模式才是应对这一趋势的有效手段。这种担忧与二十世纪初法国知识分子的焦虑相呼应,当时他们担忧法国的文明在盎格鲁-撒克逊面前受到威胁。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则担心盎格鲁-撒克逊多元文化主义的过度扩张可能会撕裂法国社会。

如今,法国人对盎格鲁-撒克逊这个词的使用并未减少。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盎格鲁-撒克逊资本主义受到前所未有的抨击。恐惧主义在欧洲的活动使得融合、移民与安全问题成为重要议题。在法国总统大选中,极右派政党国民阵线声称2016年是盎格鲁-撒克逊世界觉醒的一年。与此伊曼努尔·马克龙的当选在法国媒体眼中成为“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代表。

在这场无休止的争论中,现实往往被忽略。尽管英国和美国在几乎所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但这并不影响他们被归入盎格鲁-撒克逊的阵营。所谓的盎格鲁-撒克逊与法国的“模式之争”很少真正反映复杂的社会现实。重要的是,盎格鲁-撒克逊这一概念在法国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是一面镜子,反映了法国社会的某些观念和态度。

研究民族主义的学生和学者对文化刻板印象的重要性应该非常熟悉。文化刻板印象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我们用它来建构自己周围的世界。英国人和美国人经常使用“大陆”或“欧洲”这样的词汇,与法国人使用“盎格鲁-撒克逊”类似。有时,英语国家的人也会陷入类似的刻板印象,使用诸如“盎格鲁-美利坚”或“大西洋的”等词汇来表达某种观念或思维方式。

尽管如此,法国人使用这些词汇的方式仍然有其独特性。就像19世纪后期的同胞们一样,今天的法国知识分子、时事评论员、中层治理人员、学者以及工人们都在使用这些词汇。尽管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些词汇在起源上的种族主义色彩,但盎格鲁-撒克逊一词在法国社会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

上一篇:龙卷风猎人萨马拉斯的最后一次追风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