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最大规模科考结束 发现大面积农耕遗迹
近日,罗布泊完成了其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科学考察活动。科考队的首席科学家,来自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夏训诚研究员,向媒体透露了此次考察的最新发现。
此次考察队伍规模空前,共有75人参与,采用了遥感、卫星、雷达等尖端技术。考察活动由广州市白云区委、白云区和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联合举办,历时近一个月,行程数千公里。在考察期间,于彭加木烈士殉难处库木库都克举行了隆重的彭加木纪念碑奠基仪式。
夏训诚研究员表示,此次考察的主要收获之一是对罗布泊的“大耳朵图像”有了新的认识。从卫星图片看,干枯的罗布泊湖呈现出神秘的耳朵形状,这一发现表明罗布泊古湖泊的面积远大于之前所认知的范围,其古湖岸线呈现圆形封闭状态。罗布泊古东湖的干涸过程被雷达图像清晰地划分为六个时期。
罗布泊也被认为是沙尘暴的重要源区之一。根据遥感资料,罗布泊在1962年干涸,是一个浅平凹地,极易受到侵蚀。侵蚀产生的尘土很可能是沙尘暴的源头之一。罗布泊地区的雅丹地貌也非常引人关注。除了风蚀作用,实地考察发现流水侵蚀也在其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极端的干旱环境,罗布泊已经成为亚洲内陆的干旱中心。中央气象局在哈密至罗布泊镇设置了自动气象站,以收集气象数据。罗布泊地区的动植物种类都非常稀少,但仍有部分特殊物种如野骆驼等得到了保护。为了揭示该地区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科研人员正在进行深入的研究。
除了自然景观和生态研究,此次考察还发现了大面积的农耕遗迹。在楼兰遗址附近,发现了明确的渠道和田块,这有可能改变对楼兰古城历史地位的认识。小河墓地西北新发现的古城城墙年代大约在公元400至500年左右,其形成于北魏时期,可能为文献中记载的“注宾城”。
罗布泊仍然隐藏着许多待解的谜团,等待着科学家们去揭开。此次科学考察的成果为我们揭示了罗布泊的更多秘密,让我们对这个神秘的地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