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有施琅这个人吗?和小说形象有何不同?
在历史的长河中,施琅是一位重要的将领,他的传奇故事在人们口中流传,尤其是在郑成功之后,他成为平定台湾的关键人物。对于那些对施琅不甚了解的人,他的形象大多来自于影视作品。
施琅是一个极其出色的人物,在之前,他对海战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深入研究。当时,他正在京城休息,对潮汐、潮水的计算有着深入的了解。在澎湖一战中,他利用澎湖守军统帅的特殊身份,充分展现了其海战指挥才华。
刘国轩曾是施琅的副将,他以为施琅会停在滩头,于是发起了进攻。施琅凭借对潮汐的特殊理解,准确把握了涨潮的时机,当刘国轩的船队靠近时,他的船队及时撤离,使得对方陷入了困境。
在金庸的小说《鹿鼎记》中,施琅被描绘为一位武夷派的高手,他是一个踌躇满志但不善阿谀奉承的将军。书中有一段描写,韦小宝对施琅的身份感到好奇,施琅则回答自己是因为皇帝的召唤才来到北京,恭候皇上的旨意。金庸叙述的施琅事迹,如他在北京待过几年以及他的事迹,在历史上都有据可查。
在《康熙大帝》这部小说中,施琅被描绘为主战大臣。当时,康熙帝询问群臣关于的时机,施琅等主战派坚决主张出兵征剿,他们认为放弃台湾等同于卖国。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施琅的形象被呈现为一个单眼指挥战斗的将领。在激战中,他被敌箭射中眼睛,却拔出箭头将眼珠吞下,以“父母给的不能丢弃”的信念激励将士们继续战斗。
当清军接到皇帝的密旨限期攻台时,深谙海战的施琅立即命令战船出发。战斗中,一个长时间未曾涨潮的海域突然潮水汹涌,使清军战船得以顺利行动。福建总督姚圣仰天长叹:“天意啊!海峡两岸的亲情如同潮水一般不可分割。” 施琅的英勇事迹和聪明才智使他成为历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他的故事将永远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