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腊月初一,承载着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风俗——“咬灾”。这一天,人们纷纷食用爆米花、花生、炒瓜子等特色食物,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所谓的“咬灾”,实则寓意着人们将灾难“咬碎”,希望通过这样的仪式,将一年的不顺与困扰随着食物的入口而消散。
腊月,是岁末十二月的雅称。为何称之为“腊月”呢?原来,这个月的天气适宜风干制作腊味,因此得名。腊月的名字背后隐藏着人们对食物与季节的深厚情感。
“腊”这个字在古汉语中,原本的意思是“干肉”。除了“腊月”这一称谓,它还有许多其他的别称,比如除月、冰月、余月、嘉平、季冬等,每一个别称都蕴含着人们对这个特殊时节的独特理解与感受。
在腊月,特别是在腊月初一这一天,更是意义非凡。在古代,腊月是岁终大祭的月份。我国部分地方在新旧交接的腊月,会举行盛大的“岁终之祭”,以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而“咬灾”风俗,正是这些祭祀仪式中的重要一环。
这一天,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都会沉浸在这种独特的习俗之中,用食物寄托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期待。这种传统风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更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