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台县,周进士身患恶寒之症。
他感受到强烈的寒冷,仿佛寒风刺骨,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这种症状在初起时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进一步发展则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此病症既困扰了他的日常生活,也让他倍感虚弱和疲惫。
在元朝的天台县,有一位名叫周进士的读书人,身患恶寒之症。即便是在炎炎夏日,他也要以厚实的棉被覆盖头部,以此抵御寒冷。附子汤是他服用过的药方,数量高达数百剂,然而病情却愈发严重。
就在周进士的生命陷入绝望之际,丹溪翁出现了。他凭借丰富的医术经验,诊断出周进士的脉象滑数,立刻意识到这是一种热症却表现出寒象的疾病。丹溪翁果断采用辛凉之剂,使周进士吐出一升多的痰,并成功减少了他所需的棉被数量。接着,又让他服用防风通圣散,奇迹般地让他的病情得到了好转。
当周进士欣喜若狂之时,丹溪翁却神情凝重地告诫他:“病愈之后,必须以清淡的饮食来养护脾胃,用内心的宁静来修养精神。只有这样,身体才能恢复平衡,否则附子的毒性将再次发作,那时恐怕就无法挽救了。”周进士并未能按照丹溪翁的嘱咐去做。最终,他因背部的毒疮发作而离世。
《丹溪翁传》是元朝戴良所著,收录在其《九灵山房集》卷十中。这部传记不仅详细记录了朱丹溪的生平事迹,更展现了他的医学理论。文中首先描述了朱丹溪的学医之路,然后介绍了他的医学观点,如“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和“相火易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哲学思想。
通过五个生动的病案,传记展示了朱丹溪辨证施治的高超医术,他不拘泥于古方,灵活应用医学知识。文章更是赞美了他不追求荣华富贵、乐于教导、诲人不倦的高尚品德。
丹溪翁的医术与品德,如同璀璨的明珠,在医学的海洋中熠熠生辉,激励着后人为之努力。他的故事不仅是一部医学的传奇,更是一曲关于生命与健康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