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
奇人奇事 2025-03-10 18:47www.kangaizheng.com奇闻异事
探索古典诗文中“弱冠”的奥秘
在古典诗文中,我们常常遇到“弱冠”这个词,比如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等终军之弱冠”。那么,“弱冠”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让我们一同探寻其中的文化内涵。
弱冠,源于《礼记·曲礼上》的记载:“(男子)二十曰弱冠。”在古代周朝,男子在二十岁时要举行一项重要的,这个过程被称为加冠礼。加冠礼的过程中,男子会被戴上三次帽子,象征着可以参与管理、报效国家和参与祭祀等成人权利和责任。
那么,为什么称之为“弱冠”呢?这其实是与体格有关。孔颖达解释道:“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也就是说,在二十岁的年纪,虽然男子已经成年,但体格还未达到巅峰,相对较为柔弱。“弱冠”一词便由此而来。
在加冠礼的过程中,男子还需要将头发盘成发髻,以便于佩戴帽子。这也因此产生了另一个词汇——“结发”。而“结发”除了表示成年之外,还常常用来指代结婚或妻子。
史书记载,《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李广在二十岁结发之年便开始与匈奴作战。这里的“结发”不仅表明李广已经成年,还突显了他勇敢出征的壮志。
“弱冠”不仅是古代男子成年的一种仪式,更是他们走向社会、承担责任、报效国家的象征。通过对“弱冠”一词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上一篇:第三十三届奥运会在哪里举办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