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大师电影制作不尴尬的艺术与技巧
你是否曾沉醉于《末世纪暴潮》的震撼之中?
主角通过VR眼镜,身临其境地实施了一次,从此沦为凶嫌。一时间,真凶、腐败警察、城里的分子和匪徒,都成为他的生命威胁。这部由卡神编剧,凯瑟琳·毕格罗执导的影片,从情节到氛围,都是典型的美式末日科幻。
而今天,我要向你介绍的,是一部让我意外联想起了《末世纪暴潮》的华语科幻片——《记忆大师》。
《记忆大师》的导演陈正道,是我非常喜欢的导演。他的《催眠大师》和《重返20岁》都是我心目中的华语片年度十佳。《记忆大师》同样维持了他一贯的细节控和探索类型化的努力,没有让我失望。
陈正道曾表示:中国电影的一大挑战,就是还未问世,就被拿来与欧美影片进行比较。其实,我们不应只怪观众阅片量大、爱联想。许多制片方也热衷于蹭热度,动辄以“中国版XXX”、“XX特效团队”为宣传噱头,流露出对作品的不自信。
当《记忆大师》的预告发布时,有人指出其中融合了《源代码》、《全面回忆》和《记忆碎片》等元素。但客观地说,虽然无法完全摆脱同类题材的影响,但陈正道巧妙地融合了各种元素,使影片焕发出强烈的本土性和原创性。
故事发生在一个近未来的世界,人类已经能够读写记忆。一次意外,让著名小说家与陌生人的记忆交织在一起。小说家逐渐陷入幻觉,他成了一个连环犯,过两个女人,其中一个还是他所深爱的。
负责调查的警官对他的证词半信半疑,而凶手的行踪威胁着他亲人的安全。随着记忆逐渐回归,真相与矛盾交织,小说家身陷牢狱,在幻境与现实之间不断徘徊,试图找出真凶的踪迹。
只看剧情简介,很多人可能会以为这是另一部好莱坞悬疑片。在我们的思维惯性中,华语电影涉及记忆移植、清醒梦、高概念追凶等元素,容易产生违和感。但陈正道坚信,高智商科幻片也可以由华语电影来呈现,且不违和、不山寨,无需借鉴西片的梗。
《记忆大师》首先为故事创造了一个特殊的环境,这个世界中充满了熟悉而又接地气的中国特色。影片在美学上也展现了超年代或超现实的设计感。这种刻意而精心的错位,让人相信故事中的幻想元素。
在非幻想层面,影片的细节和逻辑坚定占据上风。这是一个复杂的故事,有点类似于《禁闭岛》的“一片两看”的意味。如果你没有试图猜测凶手,甚至可以两次观看都有不同的体验。陈正道这次选择轻装上阵,减少闪回,增加留白,把大量的思考任务交给了观众。
段奕宏去一趟记忆大师的过程只用了一秒来交代,而那些金鱼呼应的解读也显得高度精炼。这需要观众极大的脑补能力来诠释。总体来说,《记忆大师》是一部让人印象深刻、充满惊喜的华语科幻片。方君曾与人讨论过,许多悬疑片常常以高智商的姿态出现,但这样的做法往往吃力不讨好。
这种姿态仿佛是在预告观众:接下来的剧情将充满你们意想不到的反转。这无疑会引发观众的猜测和期待,对谜底的隐藏提出了更高要求。《记忆大师》的布局却与众不同。当已经有一个逻辑和情感上都能支撑到结局的真相时,它却另辟蹊径。
看到影片的结尾,你会感受到一种恶作剧般有趣的声明:在这场智力较量中,拥有创作权的人永远是胜利者。据传,最初的剧本中的凶手并非现在展现的这个,经过多次改稿,甚至让三个主角都担任过凶手,而其他角色也如般客串。
每一版的剧本都逻辑严密,自圆其说。它让我们意识到,在推理破案的类型片中,尽管需要逻辑坚实和线索严密,但主创的自由度却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可能性近乎无限。
将《记忆大师》仅仅视为《催眠大师》的非典型续集是不公平的。我理解在商业宣传上的这种定位是必要的,但从电影的角度来看,它已经完全跳出了《催眠大师》的悬念模式。
它并非是那种一个谜题对应一个解答的智力攻防,换句话说,它并不试图与观众比拼智商。即使你猜对了凶手,作为观众的你仍然无法获胜。尽管这种做法有点无赖,但如果你是悬疑类型的粉丝,你一定会觉得这是一种很棒的尝试,非常酷。
附注:看到黄渤在片中的表现,我猜测陈正道导演是否想拍一部《越狱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