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豹电影展现的政治视角与非洲未来设想解析

奇人奇事 2025-02-17 11:19www.kangaizheng.com奇闻异事

自今年2月16日起,电影《黑豹》在全球多地上映,其成功已然无可置疑。从商业角度看,这部漫威电影在美国连续三周荣登票房榜首,打破了漫威电影在票房上的多项纪录。上映仅17天,在北美地区的票房就突破了5亿美元。《黑豹》已经成为一部现象级的电影,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票房成绩,更是因为它所引发的讨论和关注。

严肃媒体和学界也纷纷加入到对《黑豹》的讨论中,无论是《》还是《纽时杂志》,都邀请了多位重量级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学者对这部电影进行深入分析。好莱坞大导克里斯托弗·诺兰甚至预测,《黑豹》将入围2019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评选。这将是超级英雄电影的重要一步。

《黑豹》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漫威电影宇宙(MCU)中最具政治色彩的一部电影。理解其富含的政治意义,需要了解两个重要的英文词汇:“黑豹党”和“非洲未来主义”。

“黑豹党”是一个极左翼的美国政治组织,其名称可能源于漫威公司在1966年推出的黑人超级英雄“黑豹”。研究美国漫画史的学者认为,黑豹是美漫里第一个正面的黑人超级英雄形象。《黑豹》这部电影与“黑豹党”有着深刻的联系。电影的开场场景设在加州奥克兰,时间则是1992年。这一年,美国发生了著名的“1992洛杉矶骚乱”。在电影中,现任黑豹的父亲特查卡到奥克兰调查振金失窃案,发现了隐藏在背后的家族阴谋。电影中的反派人物埃里克的主张与“黑豹党”内的激进诉求相似。他推翻现任国王特查拉的统治后成为新一代的国王,并致力于资助世界各地黑人的反抗运动。

另一个关键词是“非洲未来主义”,这是一个涵盖了美学、科学哲学观与历史哲学观的多概念综合体。在非洲裔美国人看来,美国主流科幻文学里长期缺乏黑人的身影。而《黑豹》这一漫画则构建了一个“非白人”的语境,科技高度发达的瓦坎达从未被西方殖民过。这种叙事方式显得与众不同,它并不关注解放黑奴史或非洲殖民史,而是讲述了一个充满科技感的虚构世界。

在非洲的广袤大地上,未来主义融合着部落文化与前沿科技,这种奇妙的融合有时难免陷入两个英语词汇的窠臼:“Blaxploitation”与“negrophilia”。尽管这两个英语词汇在汉语中可能无法找到精准的对应翻译,但我们可以尝试解读它们的含义。

“Blaxploitation”也可写作“Blacksploitation”,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影视界,指的是在电影中对于黑人形象的刻板与夸张展现。而“negrophilia”则源自1920年代的欧洲,它表达的是一种对黑人文化(或说是非洲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值得注意的是,“g”的存在至关重要,与“c”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黑豹》这部影片中,瓦坎达的国王在联合国面前的露面,宣布国家的开放政策,看似是一场政治正确的演讲。特查拉作为现任黑豹,宣告瓦坎达放弃几个世纪的“锁国政策”,与世界共享高科技,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影片背后潜藏着的视角,即使是导演和主演均为黑人,也依然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影片中的瓦坎达,虽然表面上呈现的是一个贫穷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但实际上却拥有超越时代的科技文明。两次国王的推举(这里的推举并非选举)对剧情的推进起到了关键作用。有人说这像是漫威版的《狮子王》,然而这其中存在的问题是,瓦坎达虽然被设定为一个后现代国家,但其政治传统却依旧固守前现代的部落制度。黑豹家族血统垄断了领袖的推举。

影片中的瓦坎达,拥有独特的部落文化痕迹的两次国王推举仪式。一望无际的非洲大草原,毫无工业文明的痕迹,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瓦坎达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不是因为其完成了工业化或跟上科技革命的潮流,而是因为一次天降振金陨石的幸运。这和现实中依靠石油发家的海湾国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视角显得有些矛盾,创作者希望瓦坎达拥有高度发达的科技,同时又希望保留人类原始的美好。这种美好越是表现出不受西方文明“污染”,就越是反映出一种西方视角的审视。《黑豹》这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缺乏一种“正常性”,就像《奇异博士》一样,只要渲染出东方神秘主义,不合常理的一切就变得理所当然。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之所以推崇《黑豹》,也许是因为他深知在其“蝙蝠侠”三部曲的开篇,蝙蝠侠同样也在喜马拉雅山区精进武艺,寻求超越现实的神秘力量。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