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最顺口溜(老北京这句顺口溜,内藏的知识

奇人奇事 2025-01-03 15:02www.kangaizheng.com奇闻异事

作者介绍】

刘一达,老北京人,笔名达城,著名京味儿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

作者语录】

“真正的好文章,能够深入人心,唤起共鸣。”

本文摘自《北京纪事》2022年12月刊

原标题《东直门的宅子,西直门的府》

01

在老北京的顺口溜里,“东直门的宅子,西直门的府”,简洁地描绘了老北京东西城的特色。东城的宅门多,西城的王府多。为何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背后隐藏着历史的痕迹。

从清末到民初,东城因为紧邻外国驻华使馆区,开放程度较高。这里汇聚了许多北京的“第一”,如第一家现代意义的饭店、第一家西医门诊的大医院等。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使得东城成为领风气之先的地方。

02

“庚子事变”后,清朝开始打破“满汉分置”的格局,这是北京城一项重大的政治改良。旗人按照“八旗”的编制住在内城,而汉族人只能住在外城。这一规矩在慈禧太后的“新政”下被打破,汉族人和外国人都可以在内城购房居住。

这一变革引发了北京城的巨变。经过“庚子事变”,许多满族“八旗”的老宅门开始衰败,为了维持生计,他们开始卖房卖院,而卖房卖院恰恰也是从东城开始的。那些追求洋人做派的清朝宦子弟,也因为时尚消费的需要而背负巨债,不得不卖房还债。这时,老北京的“房虫儿”也及时介入,推动了一场房产交易的狂潮。他们凭借敏锐的嗅觉和精湛的谈判技巧,促成了一桩桩房产交易,让那些败家的少爷秧子们开始折腾祖宗留下的房产。到了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的遗老遗少失去了稳定的收入,只能依靠卖房卖院维持生活。这一历史变迁的过程,充满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和时代的印记。

在这一背景下,文章深入挖掘了老北京城的宅院文化、历史变迁以及人物故事,展现了生动、丰富的内容。通过作者的笔触,读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无奈。文章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让人回味无穷。京城中,人们总是追逐置房置地,这是古老的传统。每当内城的城门开启,那些富贵之家便纷纷涌入,竞相购置。有的汉族大户,尽管风格洋范儿,却仍钟情于老房老院,甚至不惜拆除旧宅重建洋房。于是,东城胡同里的大宅门开始林立。

到了民国初年,东城更是成为政界、商界、文化界、艺术界名流宅门的聚集地。以史家胡同为例,这条短短700多米的胡同,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有80多个,其中堪称宅门的就有30个。这些宅门大多是在清末民初被有钱的大户购得,历经百年风雨、社会变迁和时代更迭,虽然换过几茬儿主人,但住过的大人物依然能数得上百位。

比如史家胡同的8号院,这里曾是俞启威(黄敬)的宅子。黄敬曾任天津市长,其夫人范瑾是《北京日报》的前社长、北京市的副市长。他们的儿子俞正声更是担任过全国政协主席。而在这条胡同的51号院,曾是辛亥革命后教育总长章士钊的宅子;53号院是李莲英的外宅,这里曾是华国锋主席的居所,粉碎“四人帮”的策划地;32号院则是原水利部部长傅作义的宅子。这条胡同还住过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中央统战部原部长李维汉及其儿子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铁映、原《红旗》杂志总编胡绳等名人。清末名妓赛金花(傅彩云)也在此留有住宅。北京人艺的宿舍也在这条胡同内,焦菊隐、于是之等名家曾在此居住。一条胡同竟聚集如此多的宅门,其他胡同亦是如此。这也印证了老北京人常说的“东直门的宅子”。

至于“西直门的府”,则是因为清朝时期在西城建造了许多王府。在老北京,“府”是不能随便提及的,它特指王爷府。西城的王府众多,这一现象源于清朝的“满汉分置”制度。辛亥革命后,王府的后代为了生计,纷纷出售王府。如今京城尚存一些保存相对完整的王府,如恭王府、醇王府和礼王府等,它们都在西城。经过修复,这些王府已成为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

例如,恭王府是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奕?的府邸,位于前海西街。它曾经是大学士和珅的宅第,后来又经历了多次变迁。恭王府占地面积庞大,其花园“萃锦园”占地更大。另一座保存完好的王府是醇王府,也在西城。它曾经是乾隆皇帝的第五个儿子荣亲王的府邸。因为光绪皇帝在这里出生,所以这里被称为“潜龙邸”。根据清朝皇家的规定,皇上的出生地应升为宫殿,因此奕譞和他的家人后来搬离此地。现在,西城还有一些保存相对完整的王府,如礼王府等。这些曾经的王府现在有的作为学校、有的被单位占用,但仍有一部分建筑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得以保存。在历史的长河中,王府的命运经历了无数变迁。昔日辉煌一时的王府如今成为中央单位的办公机构,展现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与历史底蕴。

这些王府并非都是赫赫有名的权贵象征,它们的背后也有着许多故事和变迁。庆王府、顺承郡王府等王府建筑历经百年风雨,几经变迁,却依旧保留着一些原有风貌。也有许多王府在历史进程中逐渐消逝,只留下地名作为曾经存在的见证。

这些王府的变迁不仅仅是建筑的变化,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见证了清朝的兴衰,见证了时代的更迭。如今,虽然许多王府已经不复存在,但它们的名字仍然被保留下来,成为这座城市历史的一部分。

郑王府是其中的一座。当年郑亲王济尔哈朗为了建造一座气派非凡的王府而触犯了清朝的定制,因此遭到罢罚款。虽然王府并未被没收,但郑亲王却因此失去了爵位。如今,郑王府的大部分建筑已经消失,仅留下一些遗迹供人们凭吊和回忆。幸运的是,还有一些王府建筑得以保留下来,如全国政协礼堂、西城区档案馆等,它们成为历史的见证和传承的载体。

除了这些王府之外,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王府故事。比如承泽亲王府的传说,以及永璂贝勒府的消失等。这些故事和传说让人们对这些王府更加好奇和向往。如今,这些地名仍然被保留下来,成为这座城市历史的一部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这些曾经的王府和它们背后的故事。

这些王府的变迁展现了北京这座城市的沧桑历史和丰富文化。虽然许多王府已经消失或改建为其他用途,但它们留下的遗迹和地名仍然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它们曾经的存在和辉煌。这些王府的故事和传说也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文化遗产,让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岁月流转,曾经的李家哥儿俩共建的宅院已不复存在,但地名仍旧延续,西城文物局依旧珍藏着“和平里”的门额砖雕,似乎在默默讲述着往昔的故事。

一些王府虽已名存实亡,但幸运的是,它们的一些院落和建筑得以保留。涛贝勒府虽面积不大,但地理位置优越,府门临什刹海的柳荫街,周边有松树街、定阜大街和铜铁厂胡同。尽管多数建筑已改建成其他用途,但现存的府邸仍显尊贵。洵贝勒府位于西单的槐里胡同,占地广阔,如今虽只剩下一段院墙,但仍能遥想昔日之辉煌。仪亲王府曾位于西长街路北,电报大楼东边,虽已了无痕迹,但曾经的文化气息犹存。克勤郡王府在新文化街西口路北,虽建筑规模不大,但曾经的辉煌也不容忽视。

定亲王府位于西四南大街,占地近40亩,是这些王府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恂郡王府虽建筑无存,但仍能感受曾经的尊贵地位。民间对于王府的称呼也因人而异,如绵德府,虽被称为贝子府更为恰当,但也有“驸马府”、“格格府”等称呼。这座府邸曾住过不同的人物,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

绵德府后来开办过蒙藏专门学校、北京民院附中和松坡图书馆等,现在虽已迁走,但仍有两大院子保留下来,建筑规模达2700平米。作者儿时曾在此游玩,对府内的百年枣树印象深刻。如今西单地区已高楼林立,昔日的绵德府显得有些孤单寂寞。

京城可参观的王府已不多,只有个别王府及花园对外开放,如醇王府的花园,现在对外称为宋庆龄故居。曾经的“西直门的府”如今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王府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留下了无数的故事与回忆。

作者刘一达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这些王府的兴衰历程,让我们感受到了京城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